“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海外华媒代表参访济南华侨会馆”一战华工史料图片展”

 

【国际日报讯】一战期间,协约国从中国招大量华工远赴欧洲。华工们在欧洲战场上从事艰辛繁重的后勤保障工作,有的直接参加了战斗,约2万人埋骨他乡。战后,约3000华工留在法国工作、生活,其余回到中国。华工为一战的提早结束和战后的家园重建做出了贡献,为中西方交流播撒下友谊的种子,为中国在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供了法理依据,对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月22日,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参加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事务局,山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新闻社承办的第23期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暨感知中国(山东)行活动来自16个国家的20家华文媒体负责人及骨干编辑记者走进位于济南华侨会馆的”一战华工史料图片展”,了解感受一战华工的历史故事。

展览以华工招募、远涉重洋、战勤保障、异乡生活、战后遣留、追忆华工、华工故事7个版块为脉络,展现一战战场上的烽火狼烟,和华工们“苦”与“力”的悲舛艰辛。展线面积约450平方,从山东华侨会馆(山东华侨博物馆)馆藏的近千张一战华工老照片中,精选出逾200张极具代表性的图片、数十件珍贵的华工遗存及原始影像,全方位展示一战华工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展览已成为新时代讲好山东故事、华工故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载体。

 

据介绍,1916年至1918年一战期间,约14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来到欧洲战场,在英国、法国等协约国军队从事挖战壕、修工事、筑路桥、救助伤员、清理战场甚至扫雷等艰苦繁重的战地后勤工作,这一群体现被研究一战历史的学者统称为“一战华工”。在这14万一战华工中,约8万人是山东人。

 

一战华工主要分为这个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普通工人主要从事一些重体力的劳动,比如说运输军需物资、搬运武器、修筑工事、挖战壕、掩埋战场上的遗骸。手艺工人主要工作地点大多在军火厂、机器厂、飞机厂、坦克厂。

在一战战场上(华工们)都是从事的繁重的体力劳动。我们山东的华工体格非常健壮,有史料记载他们平均身高都在1米80以上。这幅图片展示的是一位华工,单手就把一袋沉重的燕麦扛到了肩上,也是展示了山东大汉的这种形象。

一战结束后,大部分华工被陆续移送回国。回国的华工们带回来的书信、照片、日记等,加深了家乡人对西方的了解。据介绍,在战争中近2万华工牺牲或下落不明,约有3000名华工因与法国女性结婚或者收到新的雇用合同而留在法国,成为中国最早成规模移居欧洲的侨胞。

华工的付出和牺牲加速了战争的终结,为欧洲和世界恢复和平和战后重建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当地人并肩作战,传播了东方文化,播撒下友谊的种子,奠定了友好交往的基石。一战华工历史也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在1988年一战结束70周年之际,经过滞法华工和华人社团的不断奔走呼吁,法方开始承认一战华工的贡献。近年来,随着中欧关系的深入发展,英、法、比等国家政府、文化机构、社会团体及华侨华人纷纷举办各种活动,还原一战华工历史,追忆华工贡献。作为华工的主要来源省,山东省也在华工历史挖掘、研究、保护、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从该展中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感受到山东省通过挖掘、保护、研究和宣传华工史等方式,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全方位、深层次开展对外交流交往活动,不断讲好华工故事与山东故事。”一战华工史料图片展”充分表达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对华工的缅怀、对和平的守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来源:意大利侨网(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