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赤脚走天下 三栖耕耘成大家 ——客家才子丘峰教授的励志故事

 

丘峰教授 (1941~) 男,原名丘滔珍,笔名秋竹。广东梅州客家人,印尼侨眷。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嘉应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小说学会理事

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理事

广东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

曾任上海市政协常委、特约监察员、上海客家联谊会会长等职。

🔺丘峰教授近照

“热烈祝贺丘峰会长被名人网登载宣传/您是中国人民,客家人民的优秀儿子,您为祖国的文艺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是我们学习的光輝榜样和典范!”

——廖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12.23

🔺丘峰(左)与江欢成院士(中,上海东方明珠总设计师)及廖万清院士(右)在江欢成院士设计事务所座谈。

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编辑家

丘峰是文艺界不可多得的集编辑、理论和创作于一身的全才,是饮誉文坛的“三栖作家”。他在文艺理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世界华文文学以及散文、小说、诗歌等研究与创作方面造诣颇深、硕果累累、著作等身。丘峰的文艺创作与文艺研究创造许多“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第一个选编海外华文文学作品《新加坡、马来西亚小说选》,成为研究华文文学重要成果;他主编的《20世纪世界华文纪实文学选》成为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成果。

🎈丘峰和李亮主编《世界客家名人传记文库》,已经出版《激荡婆罗洲-罗芳伯传奇》《张弼士》《李惠堂》等八部,是流传后世之作。

🎈他和汪义生合作的《澳门文学简史》是中国第一部澳门文学史,《上海年鉴》专门发文作了高度评介。

🎈丘峰是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代表中国作家参加新加坡“世界华文作家代表大会”的作家、学者。会上,丘峰作了“关于当代中国文学走向”的学术发言,回答了美国、澳洲及东南亚等国作家的提问,受到广泛好评,上面等国的华文报刊都纷纷报道。

🎈他是唯一参加编纂被誉为“国家级文化骨干工程”《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客籍作家。

🎈他是参加全国评奖活动的唯一客籍作家。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作家协会举办“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评奖”活动,作为著名文艺评论家的丘峰,参加了历届评奖活动。他发表的评论陈建功、蒋子龙、冯骥才、孔捷生、张抗抗、陈国凯小说的文章被作为评委参考文件,这些作家均获奖。

🎈他是中国第一个创作新文体“电视散文”的作家,《春夜听雨》被中央电视台列为“首届全国电视散文展播”的首播,并获“优秀散文奖”。

🎈他创办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反映劳改、劳教的公开刊物《大墙内外》,受到司法部发文表彰。

🎈他第一个用科学方法界定了关于“华侨”与“华人”的争论。他在《“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试论东南亚客属会馆的地位与作用》论文中,用“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经典性话语,作为华侨与华人本质性的区别,成为经典用语,从此结束了关于华侨与华人的争论。

🎈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他第一个发现最早评论巴金《家》的文章。这是巴金研究领域的新突破,受到巴金及文学界的称赞。巴金特地亲笔签名赠送代表作长篇小说《家》和散文集《真话集》给他。丘峰关于发现巴金研究的文章及照片,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展永久收藏、展示。

🎈他第一个发现中国新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广东梅县人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改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山东人王统照《一叶》的“定论”。

🔺丘峰的文艺理论集《文学探踪录》

🔺丘峰的《文艺论文选》

饮誉文坛的学术研究与创作

丘峰的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学术界公认。根据《上海社会科学志》统计,丘峰在80年代发表论文之多、质量之高为上海前三名。他不仅把现代、当代文学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而且别开生面把港澳台文学纳入中国文学体系加以研究,再进一步把海外华文文学跟中国文学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华文学同一体系来进行研究,从而开拓和扩大了文学研究领域,这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是极为罕见的。

🎈丘峰的文艺评论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2000年, 丘峰发表在新加坡《新华文学》上的学术论文《撒在赤道下的诗》获美国哥伦比亚美中文化交流中心“千禧优秀科学论文奖”,该中心主任在写给丘峰的贺信中说,这是他们向世界推荐“一位中国杰出的文学评论家丘峰”的文学成就。

🎈丘峰的《艺术感觉与诗文情韵——论淡莹的诗》获新加坡“文学奖”。

🎈丘峰的《中国先锋小说整体观》、《陈世旭小说艺术论》、《走进意义:散文创作的现时性》、《中国现代诗坛和艺坛的拓荒者——李金发创作艺术论》等论文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获奖。

🎈他的文艺理论集《文学探踪录》、《文学的现代流向》被复旦大学等高校选为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读物;

🎈丘峰的文艺评论《陈世旭小说艺术论》、《古华小说论》、《走进意义:散文创作的现时性》、《“调和中西,创造时代艺术” ——林风眠绘画艺术论》、《山川草本皆传情——台湾作家周伯乃季序散文的审美特征》等80余篇论文被国家级选刊《新华文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化》等转载,这在文学研究领域是极为罕见的;

🎈丘峰的论文《生命意志与艺术激情——赵丽宏散文的艺术踪迹》和《“乡思如井 点滴情深”——论台湾文学中的“大陆情结”》、《“诗怪”李金发及其诗歌创作》、《“调和中西,创造时代艺术” ——林风眠绘画艺术论》分别入选《上海文学50年论文选》和《上海社会科学院50年论文精选》,一个学者有如此之多的学术论文入选高规格的论文集,这在上海理论界也是少见的。

他还写了评论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华文作家的评论文章,在《美华文学》《新华文学》《赤道风》《马华作家》等刊物发表,获得很大反响。

🎈丘峰多篇散文不仅入选语文教材和权威性的“选本”,还获多个奖项。散文《虎趣》、《人牛》、《小溪梦寻》、《春夜听雨》、《我家门前的龙眼树》、《月色下的周庄》、《锦绣谷》、《五彩枫》、《莫干山访竹》、《小溪旁的紫荆花》、《富春江夕照》等在全国和天津、浙江、江西、广东等地方获奖,并被选入《中国20世纪散文精选》、《中国名家散文精品典藏本》、《名家美文100篇》、《<散文选刊>精品本》、《上海文学50年散文选》等。

🎈丘峰反映岭南客家题材的《我家门前的龙眼树》、《五彩枫》、《莫干山访竹》入选上海、江浙等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富春江夕照》、《春夜听雨》被选入《中学生散文读本》和《中学生高考必读》,这在客籍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散文《梅江情》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朗诵,反映粤东客家题材的散文《柚林之恋》、《竹林之恋》、《哦,太阳雨》等20多篇散文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朗诵。

🔺丘峰热爱客家文化

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重要一支,客家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挖掘、传承和发揚客家精神,丘峰作了艰苦努力,並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客家研究的基础上,他萌发了要为世界客家名人立传的想法,于是他和李亮决定编撰《世界客家名人传记文库》的想法,得到了曾宪梓、何冬青、余国春、梁亮胜、黄德新、陈云生等客家侨领的赞同与支持。

本丛书由丘峰、李亮主编,上海客家联谊会会长、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先生总策划,曾宪梓、何冬青、张楚汉院士、江欢成院士、饶芳权院士、廖万清院士、邱冠周院士、余国春、梁亮胜、李金松等先生为总顾问,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为指导单位,是梅州市重点客家文化工程。

🔺丘峰与江欢成院士(右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总设计师,梅州市梅江区人,梅州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后来分到上海合影。

江欢成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东方明珠总设计师)发信祝贺丘峰、李亮主编的《世界客家名人传记文库》,他写道:“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重要一支,客家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挖掘、传承和发揚客家精神,丘峰教授,作了艰苦努力,並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激荡婆罗洲-罗芳伯传奇》

丘峰、李亮在忠于有限的史实基础上,以文学的笔触还原罗芳伯创立兰芳共和国107年的波澜壮阔那段历史。让我们打开这本书,掀开历史的帷幕,追寻罗芳伯当年的足迹,感受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客家精神风貌。

🔺印尼青年爱读《激荡娑罗洲一一罗芳伯传奇》

🔺《世界球王-李惠堂》

丘峰、李亮所著的《世界球王李惠堂》极大扩宽了李惠堂研究的维度。该书以宏大时代的再现,历史细节的还原,人物形象的塑造,让人感悟到球王及其一代足球人的无穷魅力。

《乡愁是一首最美的诗》

读丘峰新诗集《美丽梅州》(作者:刘军)

丘峰是离别家乡50多年的游子,他时时刻刻惦记着生他育他的故乡。放情山水,静穆、安宁而又生机的乡愁才显得格真切感人,让人爱不释手。

🔺《美丽梅州》

丘峰、汪义生所著的《美丽梅州》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新诗集,题材广博,内涵丰盈,对世界客都梅州的秀美山水和深厚的人文景观,对客家颠沛流离的南迁血泪史和筚路蓝缕、气壮山河的开拓史做了全景式的抒写与讴歌。

🔺2016/9/6曾宪梓博士为丘峰、汪义生诗画集《美丽梅州》题记

2019年4月,丘峰回到梅州,曾宪梓特地穿着他接受“改革先锋”证书时的服装,隆重接待丘峰,丘峰向曾老祝贺荣获“改革先锋”殊荣,他说,我为国家做了点事,国家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深感荣幸!他们回顾了许多往事,对曾老为国为民的贡献十分敬佩。曾老说“丘峰,我们是老朋友了,你最了解我,你是客家大才子,就由你写《曾宪梓传》吧。”他要丘峰住在他家里写书,有什么事情随时好问他。丘峰愉快接受邀请。

🔺捧着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各行业共一百名的“改革先锋”称号的曾宪梓先生委托丘峰写《曾宪梓》传。

🔺丘峰在台湾讲学时留影

丘峰作品在国内外受到好评。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文汇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中国香港《文汇报》、中国台湾《世界论坛报》以及新加坡的《新华文学》、《锡山文艺》、《新加坡作家报》,马来西亚的《马华文学》、《星洲日报》,印尼的《印度尼西亚日报》、《国际日报》,美国的《美华文学》、《夏威夷作家报》,菲律宾的《菲华日报》,澳洲的《汉声》杂志等报刊都曾发表丘峰作品或评介丘峰的散文与理论的文章。2000年台湾《世界论坛报》上整版刊登丘峰的事迹和照片。

著名学者对丘峰的赞誉

🎈被评为“复旦大学杰出教授”的陈鸣树(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相当于文科院士)认为:“丘峰的文学评论不但使读者了解这时期的文学现象,也使作家有颇遇知音的知遇之感,使未来的文学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散步者的足音。”并认为丘峰的文学评论“将与文学史同在。”

🎈获得国务院“改革先锋”百强之一的蒋子龙写文章说丘峰是上海文艺界最豪爽的文人,丘峰评论他的作品的文章让他感动。

🎈丘峰的《陈世旭小说艺术论》获奖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陈伯海(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相当于文科院士)在该所全体科研人员会议上说:“丘峰的论文写得有理有据,贴里贴肉。文笔优美,论证有力”,要科研人员学习丘峰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潘旭澜教授(改革开放后国家第一个博士生导师)主编的《新中国文学词典》(获优秀科研成果奖)对丘峰作品如是评介:“散文作品语言清新、意趣盎然。文学评论对作家作品有真切体验,颇能切中肯綮。”

🎈著名作家冯骥才(国务院参事)认为丘峰散文写得“生意盎然,优美动人,《富春江夕照》诗情画意,情深文明。”

🎈著名作家碧野在《文汇报》评论丘峰散文时说:丘峰散文“文笔优美,意境深远”,“三读仍有新鲜感”。

🎈美国学者钟健在评论丘峰散文时说:“丘峰散文是美的传递,有生活实感,清新自然,有哲理性思索,像一首优美的诗,像一曲清新的音乐,在夏夜星空下奏出人性的乐章。”

🔺丘峰在梅州老家留影

著名的客籍社會活動家

丘峰不僅文學創作與理論在台港澳、東南亞及歐美華文文學界有廣泛影響,而且在客家社會活動方面,在台港澳、歐美、澳洲和東南亞各國也影響頗大。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客家人四處遷徙,開枝散葉,總是在落葉歸根與落地生根中追尋著自己的夢想。人在異鄉,建立社團是遊子們長久以來的習慣,一為聯絡感情、守望相助、撫慰鄉愁;二則可以為家鄉發展出謀劃策、凝心聚力,回饋桑梓。而這些社團的良好運作離不開像丘峰那样出色的会长。

🎈曾宪梓在201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与上海客家联谊会主办的“世界著名客家侨领乡贤看世博暨上海客家联谊会成立25周年庆典”上说: “本人非常崇拜和尊重丘峰会长,他是作家,也是社会活动家,他为客家人做了许多好事,他还是客家大才子,我为他感到骄傲,”

🎈2012年,田家炳博士在香港接待上海客家联谊会代表时说:“丘峰是客家人的骄傲,是客家大才子。”

🎈2013年在印尼举办的“第2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主席团会议上,丘峰被聘为“主席团会议主席”,足见他在客家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2014年创办“首届世界著名客家侨领乡贤峰会”,世界各国主要客家侨领乡贤曾宪梓、何冬青、余国春、吴德芳、梁亮胜、李金松、李有权、邹锡昌、叶联礼、黄德新、李世鎌、何侨生、赖锦廷等著名侨领乡贤在上海聚会,田家炳题词祝贺。2010年和2014年两大盛会均受到上海市委、市府的大力支持和表扬,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和世界各国主要媒体纷纷报道,获得客家世界的广泛好评。

🔺著名慈善家田家炳(左)称丘峰(右)为客家才子

🔺丘峰与美国侨领熊德龙(左)在上海合影。

🔺2022年元宵节丘峰(左一)与江欢成院士(右二)廖万清院士(左二)及上海客家联谊会张学政会长(右一)聚会的照片。

丘峰家族的迁涉史也是闽粤赣客家人的迁涉史。

据族谱记载,丘峰是姜太公第96 代孙,姜太公第三儿子封营丘,后改姓丘。丘峰祖上从江西迁到福建上杭中都,再迁广东蕉岭,后搬广东梅县。

🔺族谱记载,丘峰是姜太公第96 世孙。这是姜太公圣像。

🔺丘峰的祖上约700年前迁到闽西上杭中都

🔺丘峰的先祖从上杭中都又迁到粤东的焦岭,然后定居在广东梅江区城北镇。

🔺丘峰老家门前有一口池塘,池塘岸边有一棵老枝横虬的柿树。

🔺联合国特聘的著名画家张安朴赠送给丘峰一幅老家祖屋的硬笔彩画。

梅州城北镇的玉西淹坑村,四面环山,山深林密,抬头见山见绿,低头水稻泛黄,柚林遍地,油茶漫山,繁花的彩笔涂抹着屋前屋后,清风掠过,遍野飘香。山畔山坳,牛羊走动,绿竹摇曳,彩色的翠鸟忘情地欢唱!

🔺丘峰夫妇与著名画家张安朴(右一)赵谷行(后排右一)夫妇合影

🔺2011年,丘峰教授(中)在老家门口与乡亲及好友留影

🔺2021 年丘峰回广东梅县淹坑村出生地拍的照片

🔺2021 年丘峰回广东梅县淹坑村山上祭祖拍的照片

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初,丘峰的父亲丘庚元从广东梅县坐火轮船从松口出发,七天七夜飘洋过海到了印尼,在雅加达开“阿弄”店,做小生意。几年后回国娶了丘峰的母亲,带到印尼。1929年,其父亲又回国带丘峰的叔叔丘克刚到印尼。丘峰的父母是很仁慈很有爱心的人,客家话说“长子当父”,其父要负责全家人的生活。在印尼生活坎坷,做小生意勉强度日。

父母在印尼生了三个男孩,丘峰的第二个兄长海珍儿时病逝了。后来,大哥果珍也常生病。算命先生说,母亲必须回中国去,否则大哥也保不住。于是,在四十年代初日本炮火连天中,父母不顾一切,带着孩子从印尼雅加达千里迢迢回来。据丘峰三哥远珍说,汽车开到老隆(现在的河源市),正好日本飞机来轰炸,大家连忙下车躲避。回到梅县安顿好后,父亲又独自一人回南洋。

抗日战争时期,丘峰全家与南洋亲人中断了联系,母亲一个人常常在村口篱笆边,对着父亲离开时的山路悲愴大哭,她对丘峰说:“别人的孩子一天爸爸爸爸爸到夜,你出生以来从来没叫过一个爸字!”说完,搂着丘峰远望山路嚎啕大哭,其声悲哀凄厉,至今仍在丘峰的耳边回荡。

客家女吃苦耐劳、坚强贤惠、教子有方、厚德载物。

丘峰的母亲是个典范。自从父亲远在他乡,是母亲一手哺育三个儿子长大,教导他们成人。

丘峰难忘发生在山村里的一件事。一天傍晚,他从山上挑鲁萁回家走在石砌的小路上,突然,他看到路边一个石头缝上有点光亮亮的,停下来注视一下,放下鲁萁拾起来一看,是一只金耳环,他还以为是铜的,回到家里交给母亲,母亲是过番回来的人,在南洋也有过金耳环、金手镯之类的。她一看,惊喜地说,这是真的金耳环,还试戴了一下。一会儿,她的喜悦变成忧愁,轻轻地说,儿子,这是人家的,送还给人家吧!母亲拉着他从上村走到下村,一家一家问,都说不是,直到黑夜降临了,山村墨黑,看不见路了,还没找到失主。回到家里,母亲皱起眉头,点了一支松香灯,照着夜路,拉着儿子继续找,村里每一家人都说不是他们的,只好精疲力尽回到家里。突然,母亲拉着丘峰说,儿子,还有一个老阿婆家没去呢,走,去看看!这家人家是从马来亚落叶归根回家养老的,母亲说明来意,这个老阿婆摸了摸耳朵,惊喜地说,是我的,谢谢你啊!这时母亲终于舒了一口气!

后来,母亲说,做人要真真实实,不是自己的就不能要。从小偷针,长大偷金!丘峰一直记着母亲的话,几十年来,他从山里小孩到大上海的大人,骄傲地说:“我沒偷过针也沒偷过 金!我的一切都是靠我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的!做人,要心地善良,清清白白,这样就半夜敲门心不惊!”

🔺丘峰(右)与母亲(中)及三哥丘远珍(左)在梅州中学读书时的合照

丘峰的名和姓像他的生活经历一样,颇为曲折坎坷。 他原名丘滔珍,当时在他前面的三个都是男孩,父母盼生个女孩,结果生出的还是个男孩。风水先生便给他取了个女性的名字,让父母好望梅止渴。 他的原名从小一直沿用到60年代大学毕业。

可这名字给丘峰带来不少误会。他在广东梅州中学读高一时,晚上突然诗兴大发,摸黑写了一首诗,第二天向《汕头日报》投稿,很快被录用了。此后他又接连发了几篇小说,在梅县颇有点名气。有一天,校长突然通知他说,《汕头日报》记者程贤章约他和另一位作者刘满红去见面。房门开了,记者问找谁,当他听说眼前一个是丘滔珍,一个是刘满红时,他怔住了。随后哈哈大笑起来。他说,编辑部的同志原以为在梅州中学发现了两位女作者呢!

1961年,丘峰考取了复旦大学中文系。8月底,当从广州乘车到上海时,正巧湖南发大水,耽误了新生的报到。他去找学校指导员报到,指导员带着迷惑的神情看着他,当指导员问明这个新生就是唯一还没报到的丘滔珍时,忍俊不禁笑了起来。他说,我以为你是个女的,把你的床位安排到女生宿舍了。

有一次,丘峰的印尼父亲的一位朋友的儿子,听说丘峰考上了复旦大学,特地从印尼写了求爱信给“小姐”,还寄上一张很潇洒的照片,希望交朋友,令他哭笑不得。

“文革”时,他想再也不能使用风水先生给他取的名字了。他大哥在浙江大学读书时改名叫丘山,他便为自己取了丘峰的名字,一来是和大哥的名字排列,有“山峰”之意;二来是取“攀登高峰”之意。

🔺1960年丘峰在梅州中学读高中时与母亲合照

丘峰的姓在“百家姓”里是明明白白记载着的。丘与邱是同一姓,都是姜太公的后代。后来清朝皇帝雍正为了避孔子孔丘的讳,硬是把丘姓加上耳朵变为“邱”。再后来丘峰的同宗丘逢甲不卖这个帐,号召邱氏归丘,于是便有当今的丘邱两姓。

但是,丘姓也给他带来不少困惑。60年代中,丘峰当时正在复旦大学读五年级,奉命到奉贤县胡桥公社法华镇搞“四清”。在与贫下中农“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里,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贫下中农在叫他时总是这样叫两句:“丘同志,好同志。”他颇感困惑。后来工作组里的一位“精通时事”的同志告诉他:“你知道吗?奉贤土话说’丘’与’坏’是同音,他们在“丘同志”后面叫声“好同志”,一来不会把你与坏人等同,二来是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听罢丘峰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起来。

🔺丘峰家的村前小溪边的一棵古榕具有客家人顽强的生命意志,努力拼博的本色。这棵古榕巨大的树干身边不断长出许多新绿。盘根错节,绿意盎然,枝枝

相覆盖,叶叶相沟通,向人们展示它强劲的生命力。

丘峰从小就发扬客家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丘峰的父亲送母亲哥哥等回老家后,解放初期分了一亩地,母亲一人带三个兄弟耕种。三年自然灾害时,丘峰农村户口,每月只有十五斤谷,约七斤多米,终年没有油肉供应,实在苦啊!但兄弟仨立志凭自己奋斗摆脱贫穷。大哥考取浙江大学,三哥考取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而丘峰赤脚走进南口中学、联合中学和梅州中学,而后又赤脚走进大上海的著名学府复旦大学。

🔺1963年丘氏三兄弟:丘远珍(中南矿冶学院)、丘峰(复旦大学)、丘山(浙江大学)在杭州合影。

🔺上小学五年级的丘峰

丘峰是由南中起步的,因为他是从南中第一次立志。从小立志是很重要的,他不曾怠懈,一步一步向前走。

瞬间,稍纵即逝,犹如空气,抓不住,摸不着;有时瞬间变得如此可贵,仿佛电光火石,启迪人生,改变人生航程。

丘峰忘不了三十多年前的那一瞬间,那时,他在岭南山村念小学。因他调皮,不好好读书,专在棕榈树上捣麻雀蛋,或在小溪里捞草虾。五年级时,他留级了,并不伤心。但一个长者轻蔑的眼神,一句讥讽的“你也想考中学?”震撼了丘峰的幼小的心灵!宛若一棵柔弱的小草被刮来的飓风,卷压在泥土上,丘峰的心灵受到重创,他感到伤心。但小草是柔轫的,柔中见刚。他猛一转身,便回到家里,拿起课本开始认真地复习起令他头痛的算术。立誓一定要考取南口中学!

1955年他考上南口中学后,有一次锦英老师举行主题班会“谈谈我的理想”。当时班上同学反应很热烈。有人说,将来要当女拖拉机手;有人说将来要当白衣天使;有人说将来要到工厂当工人;也有人说将来要当工程师。轮到丘峰发言时,.他郑重其事说,将来要当作家。全班大概就只有他一人说要当作家的,大家感到很奇怪,因为那时觉得当作家是很了不起的。锦英老师听了后,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笑着说:“好,好,阿滔珍想当作家,很好!”

🔺梅县区南口中学

🔺2012年丘峰教授回母校南口中学作励志报告/夜色光明摄影

在南口中学本部读初二时,邱峰搬到学校旁的农民房里住,跟几个同学合租房子,日子是非常艰苦的:都是自己从家里挑柴、带米到学校蒸饭,或者自己烧饭,每星期六回家里带点咸菜、豆豉之类到学校里来吃一个星期,顿顿吃咸菜、豆豉或者从家里带来的葱炒盐,根本没有什么鱼和肉类甚至没有新鲜蔬菜吃,而那时粮食定量少,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不过,生活再艰苦,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到了初三时,丘峰转学到梅城的联合中学。那时,他仍然不懈地读书,并开始读《萌芽》《作品》《人民文学》之类的杂志,还读一些名著,一心向他立下的志愿迈进。

他考梅州高中是“冲”潘老师面来的,想在将来能考名牌大学中文系,做个作家。潘连华老师是梅县著名的“语文大王”,是中山大学毕业生,他不仅语文教得好,而且文章也写得好。他记得当时在潘老师、林玉新老师、陈俊奎老师等人的带动下,学校办了《新梅中》黑板报,出现了蔡洪声(宏生)、李钟声、林君青、刘满红等少年作者。那时,他们都在《羊城晚报》、《南方日报》、《汕头日报》、《梅江报》上发表文章,潘老师把这些文章剪下来,贴在老校门右边的作品栏中,这无疑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少年以后,这些人中有的成为活跃文坛知名教授、作家、记者和企业家。后来,丘峰和蔡洪声到深圳出差时,都还会拜访潘连华老师。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丘峰是农村户口,每月口粮定量只有12斤谷,也就是等于7斤大米,一天能吃多少饭很容易就可以算出来。何况,那时终年吃不到一两肉、一两油!他硬是饿着肚皮读书的,常常吃点水煮蕃蓍叶、竹节草充饥。那时读书,常常饿得头昏眼花,浑身无力,为了理想,他更是在饥饿的煎熬下坚持下来了,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丘峰母校广东梅州中学,这里出了叶剑英元帅以及李国豪、张楚汉、江欢成(上海东方明珠总设计师)等八位院士,还出了林风眠、李金发、黄药眠等文艺大师。

🔺金山顶,那是丘峰少年时经常来的地方,也是他心中的圣地。金山顶是著名的图书馆,他在那里阅读过许多文艺作品,像海绵吸水那样吸取养分,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这里也是他文学起步的地方,从金山顶走进大上海,走上了艰辛的文学之路。

2006年,丘峰主编《名家作文示范丛书》时,在第一辑中选择了余秋雨、贾平凹、刘心武和赵丽宏四人。余秋雨把给丘峰妻子张蜀君题写的“每篇文章都有主题,人生的第一主题是什么?”发给丘峰。丘峰的的回答是:“善良,关爱他人”。此“丛书”出版后,十分畅销,几天就卖光了,以致连写点评的评论家潘颂德、竺洪波和汪义生教授都拿不到样书了。后来,此“丛书”多次获奖,有几个省的教委还把丛书作为学生参考书。

可以说,丘峰从金山顶起步,走向大上海,让他在文学研究和散文创作等方面取得了成绩,由一个山里的穷孩子成长为作家、教授。

🔺丘峰1961年梅州高中毕业照

🔺复旦大学读书时丘峰在寝室里写作照片

🔺丘峰在复旦大学读书时的照片

🔺复旦大学读书时丘峰在著名文艺理论家俞汝捷家楼上拍的照片。

1966年大学毕业后,丘峰先后在人民日报(华东记者站)、上海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劳改局、上海社会科学院等机构任职。曾在《小说界》、《萌芽丛书》、《花城》、《中国对外贸易》、《大墙内外》等任编辑、主任、总编辑等职。并被聘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和嘉应大学客座教授。

🔺中间的是1964年回国参加国庆庆典的丘庚元 先生。大哥(右)丘峰(左)

1964年9月,北京市长彭真邀请丘峰父亲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15周年庆典。之后,父亲迫不及待乘飞机赶到上海,住在当时上海最有名的南京路国际饭店,丘峰立刻请假乘3路电车赶到,他终于第一次见到父亲了!他怀着紧张的心情,轻轻地敲门,房间里传来声音:“来了!”门开了,他看见清瘦的父亲,第一次开口叫“阿爸”,这是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叫“阿爸”!父子轻轻地握手,一时不知讲什么好,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多少年后,父亲在雅加达病逝,丘峰接到叔父的信后痛哭不己。父亲过世后,据叔父说,有几百人参加追悼会,这是大家对父亲的肯定。

🔺父子三人在杭州合映

🔺八十年代中期与夫人张蜀君(是丘峰的学生)在南京雨花台拍的照片

丘峰的夫人张蜀君是上海人,祖籍江苏无锡,祖上是清朝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她父亲是国营汽车企业会计,母亲是职员。张蜀君也很有文学天赋,婚后她真心实意支持丘峰的事业,既要帮丈夫看稿改稿,还要负责年老的婆婆及女儿的生活起居,使丘峰有较多的时间读书写作。

七十年代末,丘峰应上海市有关领导的邀请,到劳改局写作。劳改局分配中山公园那边的三房一厅给丘峰。但因丘峰工作繁忙,既要把握刊物的总体规划、选题、选稿,审稿,改稿,还有行政事务,又要到安徽白茅岭劳改农场、军天湖劳改农场等深入生活及到云南、贵州等地采访写稿等等,忙甚,整整一个月没有时间去看房子,结果分给别人了。以后,丘峰只拿到六楼(步梯房)一间半18 平方米水泥地板的房子,一点都没装修就搬进去。丘峰的母亲和当时在巜萌芽》上班的妻子及女儿在这儿艰苦奋斗、无怨无悔,相亲相爱。

🔺丘峰的夫人张蜀君,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萌芽》杂志当编辑,后来调到少年儿童出版社任《作文世界》主编,她也写过一些文艺评论。

在80年代初,丘峰参加了被誉为国家级骨干工程《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编纂工作,他负责“小说卷”,在煌煌20卷“大系”中,最先出版的是“长篇小说卷”,而他正是这卷的责任编辑,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正好编在这一卷,他也就有幸成为他们的责任编辑了!

当时“大系”规定,为了还原历史真实,凡是所选的作品必须是初版的。为了寻找巴金的原版的《家》,丘峰到幽静的武康路洋房里拜访巴金。巴金沉痛地说,他的原版《家》,在“文革”中遗失了。后来,我找遍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辞书出版社、徐家汇藏书楼等,都没有找到,最后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才觅到,全书复印回来后编辑出版!

1985年,巴金托女儿李小林送丘峰他的代表作《家》和《随想录》,并亲笔签下“丘峰同志 巴金十二月十一日”的字样。一般情况下,巴金送书给人,都是由李小林代写被送者名字,只有“巴金”二字由他亲笔签名,而送我的两本书,全都是由巴金亲笔写的,丘峰珍藏着。

🔺前排右边的是巴金,左边的是现代文学史家丁景唐,后排左一是李济生(巴金胞弟),左二是丘峰,左三是孙顒(原上海出版局长)左四是魏心宏(原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右二是邹嘉力(邹韬奋女儿)右一是范政浩(原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

🔺丘峰、张蜀君夫妻与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合影。

🔺丘峰和妻子张蜀君

丘峰的儿子丘石林同济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电子方面的工作。

🔺1985 年丘峰在复兴中路上海理工大学抱儿子丘石林合影

丘峰的女儿丘晓雁很听话,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很爱看书,大概她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父母急事外出,一天都没有回来,只做好她的午饭,结果晚上回来时,她竟然看完了一本巜绿野仙踪》,让父母大吃一惊!

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字,到上小学时巳径读了不少长篇小说。在读初中时就发表散文之类,出版了巜云想衣裳花想容》等书,还获得全国少年儿童作文大奖。

之后,她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获得了五十万奖学金,丘峰连忙打电话给她,令老爸意料之外的是,她一点也不激动,只冷静地说了“噢”一个字!她毕业后在香港工作,现在上海一家美国公司工作。

🔺丘峰的女儿丘晓雁儿时照片

🔺丘峰的女儿丘晓雁和女婿李亮及小宝宝的合照

🔺丘峰的孙子丘翊君

现在,丘峰已是耄耋老人了,但他精神矍铄,身体健硕,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坚持阅读与写作。夫妻恩爱如初,儿女们事业有成,孙辈们绕膝承欢,他每天保持快乐的心态,对社会充满好奇和探索,感到充足和满意。他最挂念的还是他的故乡梅州,最最自豪的还是“梅州发展战略顾问”这个身份,还要继续为故乡发展发挥余热。

丘峰记事——2021年疫情暴发,我哪里也没去,关在家里,烦闷无聊之极,也少有写作,但脑子里常常浮现山村,溪流,青树,花簇,竹林,鸟鸣,鸡叫,鴨飞⋯⋯青春年华,像山村里的小鸟一样飞逝!年岁不饶人,60 年代第一秋,我考入复旦大学,从那时起,在上海寓居60余年,如今充满活力美好的青春不再,思绪常常飞回少年的日子。如今,我那遥远的岭东山村,是心灵安静的地方,那过去苦涩的滋味,那一个少年挑起五六十斤柴,爬山涉水,赤脚走了二十多里的梅县城里卖了五角钱,让我有钱买纸笔读书,那时从清晨出发,傍晚才回到家,脚底被山路上尖尖的石子戳破了,忍着眼泪喘着气一步一步走,累了,坐在路边的凉亭,看老鹰飞,看山羊跳,听泉水鸣,闻野花香,摘一片树叶含在嘴里,然后,气喘吁吁起身,回家。这日子是苦涩的,换来现在的甜蜜。如今子孙满堂了。尽管岁月不饶人,但我仍面对未来,在思考,在写作,在出书⋯,老年人要有青春的回味,青春的理想,青春的勇气,青春的奋斗,才不至于真正的老,志气是心灵強盛的秘方!

🔺回到故乡的丘峰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