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于洪君:中共二十大后中国外交呈现哪些新意?

 中新社北京12月11日电 题:中共二十大后中国外交呈现哪些新意?

  ——专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

  中新社记者 吴旭

  中共二十大闭幕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外交掀起热潮,“既迎进来又走出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久前结束东南亚之行,中国元首外交又步入“中东时刻”。中国相继迎来越南、巴基斯坦、坦桑尼亚、德国、古巴、蒙古国、老挝等多国领导人到访,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也开启其就任后的首次访华。中国外交在中共二十大之后的开局呈现出哪些为外界所关注的新意?中新社“东西问”近日就此专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

  中国外交新开局与国际社会新感受

  中新社记者:中共二十大后,以高频度外事活动为突出表现的中国外交迅速进入热潮,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您认为当前中国外交呈现出哪些为外界所关注的新意?

  于洪君:中共二十大后,习近平主席开启东南亚之行和中东之行,密集出席多场活动,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国发出促进全球发展、引领全球治理的声音,彰显理性、自信、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这是二十大后,启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向国际社会发出的第一个强烈信号。

  二十大闭幕不久,以外国领导人纷至沓来为标志的中国特色大国主场外交,也达到让世界关注的频度和热度。应当说,透过高水平的中国元首外交和一系列重要来出访活动,以及按时举办的进博会等重要活动,国际社会感受强烈的另一个重要信号是,在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世界再次面临何去何从抉择的当口,中国将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通过外国政要来华访问后产生的国际影响以及国际舆论的反应看,国际社会对二十大前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还有一个重要感受,就是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恪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同时,中国仍将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来决定对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政策和立场。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11月18日至19日在曼谷举行。图为11月17日,媒体记者已进驻媒体中心开展工作。王国安 摄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11月18日至19日在曼谷举行。图为11月17日,媒体记者已进驻媒体中心开展工作。王国安 摄

  “中国孤立论”不攻自破

  中新社记者:中国密集的峰会外交令所谓“中国孤立论”不攻自破,对此您如何看待?

  于洪君:近几年,由于中美关系面临两国建交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局面,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受此影响也出现一些波折和反复。一些西方政客与媒体借机炒作所谓“中国孤立论”,来掩饰强权政治的真相,同时也转移国际舆论对霸权主义者制造冲突、扩大战火的愤懑。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双向互动日益加深。“一带一路”倡议迅速成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公共产品,并且载入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正式文件。中国组织大型国际会议和论坛,也为世界政要和各界精英提供诸多交流机制和对话平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硬把“孤立”帽子戴在中国头上的人,与叫嚷“中国威胁论”、鼓吹“中国衰败论”的人是同一群人。

  中国发展道路、建设成就与治理模式的影响力、感召力和示范效应,在周边地区和整个世界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包容合作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彰显,中国对人类社会和平发展与进步繁荣的独特作用和贡献也日渐显现。大多数国家都已感受到,当今世界,应对变乱交织的共同挑战离不开中国。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申请加入上海合作组织,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希望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在贸易、经济、航空和民用核能等领域深化与中方合作。

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利雅得,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邀请,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乘坐的专机进入沙特领空后,沙特空军4架战机升空护航。专机进入利雅得上空后,6架“沙特之鹰”礼宾护卫机随行伴飞。盛佳鹏 摄
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利雅得,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邀请,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乘坐的专机进入沙特领空后,沙特空军4架战机升空护航。专机进入利雅得上空后,6架“沙特之鹰”礼宾护卫机随行伴飞。盛佳鹏 摄

  全球治理的优先事项

  中新社记者:在当今复杂国际局势和全球治理需求下,G20从最初危机应对转向长期全球治理的过程中面临许多挑战。中国在其中该如何定位并发挥更大作用?

  于洪君:G20是当今世界唯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平等对话的最高机制,是推动全球治理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G20诞生于1999年12月,带有强烈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象征意义。20多年过去,发达国家领导人和新兴市场国家领导人能够坚持不懈、一如既往地共商世界经济大事,共议全球治理难题,这本身就是国际社会谋求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重要体现。

  G20巴厘岛峰会聚焦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特别是世纪疫情持续肆虐、乌克兰危机久拖不决背景下世界经济的现状与走势,又一次彰显出人类发展诉求的一致性、各国利益交织的紧密性,以及国际社会必须风雨同行、共克时艰的紧迫性。峰会宣言纳入了中方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的重要理念主张,制定的G20务实合作项目清单也涵盖了中方提出的15个合作项目及倡议。

  中国主张广泛参与的经济全球化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作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引领者,作为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准则的维护者和捍卫者,中国理应继续支持和参与G20和APEC框架下的各种对话、交流与合作。这也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11月9日,随着一列中国制造的高速动车组缓缓驶出万隆德卡鲁尔站,印尼雅万高铁试验段接触网热滑试验全面展开。这也是该动车组首次在雅万高铁线路上亮相。李培养 摄
11月9日,随着一列中国制造的高速动车组缓缓驶出万隆德卡鲁尔站,印尼雅万高铁试验段接触网热滑试验全面展开。这也是该动车组首次在雅万高铁线路上亮相。李培养 摄

  中新社记者:今年包括G20、APEC在内的国际会议场合虽然没有绕过乌克兰问题,但主题都回到全球发展上来。这是否也表明了全球治理的优先事项?

  于洪君:G20和APEC均以推进国际经济合作、振兴世界经济发展为宗旨。这两次会议后的宣言都表现出,G20和APEC不是解决安全问题的论坛,但也都认为,安全问题可以对全球经济带来显著后果。总的来看,对乌克兰地缘政治的关注并没有冲击会议的既定主题,没有分散与会各方对世界经济问题、全球经济治理及相关问题的注意力。

  这说明,世界经济问题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依然是G20和APEC绝大多数成员关注的头等大事,依然是全球治理的重中之重。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健康、可持续发展,改善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贸易环境,积极扶持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危机,依然是全球对话、全球治理、全球合作不可偏废的优先选项。

  中美关系现状与走向

  中新社记者:中美关系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最为重要的大国双边关系之一,也是中国外交的重点方向之一。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对中美关系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于洪君:中美元首此次会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是因为,近年来中美关系呈现两国建交以来从未有过的紧张状态。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也是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外汇储备国。中国制造业规模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超过主要发达国家总和。

11月15日,美国纽约梅西百货展示感恩节游行新式花车。图为大熊猫形象在花车上。廖攀 摄
11月15日,美国纽约梅西百货展示感恩节游行新式花车。图为大熊猫形象在花车上。廖攀 摄

  更重要的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感召力,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力,特别是对国际秩序的塑造力迅速上升。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和恐惧愈加深重,阻止和遏制中国和平发展的动作越来越大。国际社会普遍担心中美关系继续恶化,担心两国关系“脱轨”“失控”的后果。

  此次中美元首会晤就事关中美关系以及世界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沟通。台湾问题事关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也是中美关系的难点和焦点。会晤中,美方也表示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双方在会晤中还商定,两国相关部门要继续接触,以便落实元首会晤达成的各项成果。正是有了这样的共识,中美防长近日举行了会晤,两国气候代表重新坐到谈判桌前,美国国务卿访华一事提上日程。

  国际社会普遍积极评价此次会晤的成效和意义,认为这是两国为稳控关系、避免冲突采取的重大行动,将深刻影响中美关系走向和国际格局。当然,美国内外政策历来复杂多变。拜登政府能否以实际行动兑现承诺,中美关系能否保持已经开启的缓和趋势,还要冷静观察。对于美方可能继续损害两国关系、破坏元首会晤成果的各种情况,要有充分的准备和预案。(完)

  受访者简介:

  于洪君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俄罗斯顿河罗斯托夫大学高访学者。曾任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特命全权大使、中联部副部长兼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社会主义问题、世界政党政治、当代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现为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