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黄土高原建“海绵城市”:留住水 铺满绿

中新网甘肃
图为庆阳市和谐广场上音乐喷泉前,一位小朋友正在翩翩起舞。

 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17日电 (侯志雄 高展)入秋后,天气渐凉。甘肃庆阳市民郭阳最近改变了饭后漫步的行程,径直前往城区以南的海绵运动绿地。“改造后,这里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郭阳认为,在这个黄土为主色的地方,绿色难能可贵,“亲近自然,心情也会好很多”。

甘肃省庆阳市主城区坐落于“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上,这里是世界黄土层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地区。当地属于典型的西部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成。

图为庆阳市团结小学校长齐建伟向记者介绍改造后的低洼雨水井。 

“小时候家里就采用筑涝坝、修池塘、打水窖,追寻着保塬蓄水之梦。如今,高原出平湖,绿带裹街衢、郁郁葱葱。”庆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王金龙如是说。

王金龙介绍说,针对黄土高原湿陷性地质地貌特征和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庆阳市积极争取于2016年4月成功入围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建设期为3年,涉及改造项目256项,总投资47.35亿元。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具备“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庆阳市因地制宜提出“蓄用为主、滞净为辅、适度渗透、有序排放”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策略,结合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固沟保塬等项目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广场:民众欣赏音乐喷泉

音乐喷泉对于久居大城市的民众而言“司空见惯”,而对于缺水的黄土塬却是件“新鲜事”。

图为庆阳当地小朋友正在改造后的小区花园里嬉戏打闹。

“各位观众,1分钟后音乐水幕喷泉即将开始,请各位观众离开中心场地,以免水雾喷湿您的衣物”。晚上7点59分,庆阳市和蔼广场上的扩音器发出了音乐水幕喷泉即将开始的通知,市民们早已聚集在喷泉四周,等待音乐喷泉的启动。

“以前家里吃水只能吃井水,打井五六十米是常事,现在泡茶用纯净水,还能看到只有大城市才有的音乐喷泉,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市民惠钰让说。

记者看到,广场中央音乐喷泉无围栏,增加市民的体验感,还增设了石凳81个。同时,还有庆阳特色的垃圾箱,使整个广场显得更有文化底蕴。

  校园:小学生成“海绵宝宝”

“孩子们走进校门口之后,就像走上T台一样。校园就应该是五颜六色的,给孩子一个全新的世界。”团结小学校长齐建伟说,走进校园首先引入眼帘的便是橘黄色与绿色相结合的海绵化改造广场,告别以前的“黑白灰”。

庆阳市团结小学建校于1931年,共有5177名学生,作为庆阳市学生人数最多的中小学,团结小学成为本次海绵城市试点工程的受益者。

图为庆阳当地市民正在庆阳市城市海绵运动绿地游玩。

该校教师王英娟说:“现在就连老师们放学后都想多在校园里待一会,亲近自然。”更有老师拍摄校园里的景色并配文道,“我不知道阳光从哪来,但我打开窗户,阳光便扑了个满怀。”

二年级的小学生任泽雅在作文中写道,“我希望五颜六色的花朵开满整个校园,这样就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在花丛中抓蝴蝶了。”

齐建伟介绍说,建成后的校园不仅提高了校园的颜值,更是增强了校园的功能性。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释放水,并加以利用,同时,完成了排水排污,供水供暖,绿化亮化,电路网络及塑胶操场工程。

“海绵理念”进校园不仅让校园变得更美丽,也让孩子们对水资源概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要保护水资源。齐建伟说:“如今校园变成了海绵学校,学生成了‘海绵宝宝’。

  社区:雨天不再“跳格子走”

吴鹏是最早一批入住庆阳市简园小区的业主。他说:“以前下雨天,小区内雨水淤积,出门要有很好的跳跃能力,就像小时候玩跳格子游戏一样。”

小区经过海绵工程改造后,小区里的雨水花园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居民休闲活动的好去处。花园内植草茂盛,设有溢流式雨水井,并在四周铺设卵石,用于收集雨水,车行道和人行道一侧设有开口式路缘石,路面雨水经开口路缘石进入到雨水花园中。

吴鹏说,现在经过改造,下雨天也可以放心的让孩子出来玩,“不用担心鞋子被雨浸湿”。

“这片地块施工面积虽然不大,但对小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庆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建设科工作人员赵盼盼告诉记者,雨水通过植草沟排到雨水井,收集到蓄水池,然后通过净化装置回收利用,再用以浇灌和冲洗路面。

“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雨水全收集、循环再利用。”庆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秦晓宏介绍说,庆阳市今年年内新开工实施海绵项目207项,基本完成170项,完成投资25亿元以上。通过项目落地实施,逐步实现市区道路平整、广场靓丽、湖泊清澈、绿带成荫。

“建设海绵城市是一种崭新的理念,让黄土高原上的老百姓通过新技术、新理念生活在碧水蓝天、环境宜人的城市里。”王金龙说,通过海绵工程的建设,将把庆阳打造成为高原湖城、林城、海绵城,为西部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