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中文教育海外网络传播探索与实践

2022国际中文教育海外网络传播力论坛综述

【国际日报讯】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海外网络传播力论坛今日在京落下帷幕。此次论坛由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联合主办,国内外专家学者与会讨论。论坛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我国文化建设所作出的系统阐述,进一步加强国际中文教育的海外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汉青主持。

一、新时期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国际中文教育”(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这一术语在正式场合的使用始于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此后,“汉语国际教育”逐渐被“国际中文教育”代替,并在学界和业界领域广泛使用。从“来华留学生教育”到“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再到“国际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大致经历了“探索期”(1950-1977年)、“系统性发展时期”(1978-2003年)、“海外规模化发展时期”(2004-2019年)。 也有学者将其表述为从国际中文教育1.0到4.0的发展过程,学科内涵也在继承中创新,在升级中拓展,在服务事业发展中深化。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对未来我国文化建设作出系统阐述,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语言公共产品,是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做好国际中文教育工作有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国际理解,推动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周作宇强调为了国际中文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对受众进行深入的考察,加强国际中文教育海外传播的顶层设计布局,搭建有效的国际中文教育传播体系,采用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传媒、新闻传播等多学科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他希望携手社会各界不断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海外传播体系,推动中文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

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二级巡视员刘峰表示,国际中文教育始终将推动中文成为国际语言,促使中文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作为发展目标,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语言公共产品,是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指出,国际中文教育在促进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古今文化的了解、减少隔阂与阻碍、增进文化认同与凝聚力、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好国际中文教育工作,有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走向国际。刘峰希望北京市侨联能与北京师范大学加强合作,携手共同促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共同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汉青指出加强国际中文教育的海外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有利于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有利于推进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本次论坛的举办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对促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国际中文教育海外传播现状及发展对策

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至今经历过“海外规模化发展时期”后,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在国际政治方面,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际间主要力量博弈激烈,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在全球经济方面,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通货膨胀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导致国际中文教育市场萎缩;在世界文化方面,各种文化进行正面的对峙和冲撞,带来了国际理解、舆论博弈、认知极化等问题,对国际中文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微观层面上具体表现为对国际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国际中文教材以及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通过调研国际中文教育在Twitter、Google、Facebook以及Tik Tok等国外主流平台传播现状,详细阐述了不同平台国际中文教育所呈现出的情感倾向和传播特点,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海外传播力建议:第一,完善国际中文教育的顶层设计,塑造全面、立体、现代和丰富的中国国际形象;第二,创新国际中文教育的海外传播路径建设,开拓“国际中文教育+”的多元搭载维度,构建“国际中文教育”与社交媒体/App、职业、在线教育协作平台、专业等多领域的有机融合,打造国际中文教育场景化发展模式;第三,加强国际中文教育的本土化进程,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重点推进沿线国家国际中文教育的推广和应用;第四,加快国际中文教育市场化步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第五,健全国际中文教育法律和政策体系,同时推进在地化法律制度适用和保障;第六,进一步加强国际中文教育海外品牌建设。

方增泉认为当下首先需要从顶层设计上调整形象构建着力点来塑造文化传播新形象,从语言传播战略进一步提升到文化战略和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根本属性的界定上,国际中文教育应当强调自身作为人类文化传承传播的代表形象;二是在功能属性的构建上,在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应当坚持“事业”与“学科”双重属性并举,服务于大国发展战略;三是在角色定位上,实现从单一片面的认知输出到塑造全面、立体、现代和丰富的中国国际形象。在传播路径上积极开拓“国际中文教育+”的多元搭载纬度以“国际中文教育+”为框架,搭载多样的媒介平台、技术手段和应用场景谋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特别指出国际中文教育是一次和全球的对话,在海外传播中需要强调出差异性、特色性和当代性。在当下的文化背景之下,国际中文的发展创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契机和起点,搭载当代文化开创跨学科的传播路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学松同样认为当下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应当跳出传统的研究思路,积极吸纳不同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更好的指导一线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工作。

方增泉还指出当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中文教育海外品牌建设,一方面要打造清晰可辨的国际中文教育标识信息系统,深耕品牌内涵土壤,从时间纵序和空间横序两个维度深挖品牌多元包容内涵,丰富品牌内容;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教育用户低龄化、教育领域行业化、教育方式智能化、教育模式当地化等趋势和特点,围绕“中文教育+国际合作”、“中文教育+双边外交”、“中文教育+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文教育推广年度人物等融合模式深度挖掘已有品牌价值,积极创建全新品牌,加强新旧品牌协同。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提出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应当实施精准传播的传播方法,明确传播对象和传播者的身份特征。

三、国际中文教育海外传播经验

国际中文教育在海外传播的实践是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方向和方法的试金石,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周亭从实践经验出发建议,首先需要更新传播观念、培育多元主体。在传播观念上要运用在地思维,把握塑造形象的主动权,在话语叙事上做好平衡报道。其次,应该拓宽发声渠道,扩大传播声量。在未来全球传播中,应该更多联合国际友好的媒体和智库,拓宽发声渠道,提升公众的好感度。第三,应该关注舆论走向,重视形象建设。在议题输出过程中,应该更多关注“时机”、“尺度”和“效能”。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院长冯丽萍冯丽萍表示国际中文教育的“精准传播”非常重要,这个和教育学中的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或者有效教学的理念很相似。我们对不同的人用适合他的方法,采用他需要的、能接受的内容。因此我们需要考虑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我们要传播给谁,第二个是传播给他们什么,第三个是怎样传播给他们。这是逐渐递进的三个问题。国际中文教育应当走向精准传播。

此外本次论坛邀请了具有丰富办学经验和海外实践经验的海外教育专家,通过生动翔实的案例探讨国际中文教育的现状与未来,为国际中文教育海外传播提供可行路径。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会结合孔子学院办学经验,将孔子学院当下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应对的措施进行了详细且系统的介绍。提出当下孔子学院虽然面临着国外政府政策、经济下行的负面影响,但未来应当借助网络传播影响力来实现孔子学院品牌良性发展。

梅兰书院创始人兼校董会主席、北京语言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李晓梅介绍到梅兰书院在海外发展主要走了以下几步。第一是建一个线上的区块链资源平台,实现共享、共建和信息化管理。第二是建设全球首个专门帮助海外华文学校成长的民间机构。第三是建设全球首个获得国际牌照的区块链中文教育平台。第四是建设全球首个把海外华文学校与保护绿色地球相结合的平台。第五是建设全球首个把海外华文学校与中国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平台,让全球的华侨华人一起来帮助中国乡村的发展。

瑞士日内瓦华文教育基金会会长褚峻指出华文教育基金会自成立以来,主要工作领域分为以下三项。第一是配合使馆、当地政府和当地教学机构开展工作,举办中国语言文化及历史的宣传展示活动,不断提升我们在瑞士的影响力,起到在海外传播的桥梁作用。第二是加强与国内单位的联系互动,参加他们举办的教师培训和线上针对学生的活动,从而提高我会的教学水平。第三是加强与其他国家华教组织的联系,不断提升我会的办学理念,借鉴其他教育机构成功办学经验,不断完善自己。通过大量例子介绍了华文教育基金会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全德中文学校联合总会秘书长、德国华达中文学校校长苏鸿雁介绍到华达中文学校在中文教育的传播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性的实践。第一是联合其它中文学校,成立中文推广小组,游说黑森州有关教育部门,使得黑森州中学作为第一个在黑森州引入中文作为第三外语的中学。第二是非常注重融入以及发展与德方学校的良好关系,积极参与德方学校的开放日,不放过每一次机会,宣传学习中文的重要性。第三是参加当地社会的各种活动,例如多元文化节和世界儿童日,把每一场活动都当成宣传中国文化的机会。从实际办学经验出发,传授办学经验。

法国欧洲时报社常务副社长钟诚表示为教育创造文化氛围,特别是用其他语言来营造一个学习中国文化、爱好中国文化,进而学习中国文字、掌握中国文字的氛围,这特别重要。我用“三化”来形容对华文教育未来的思考:在线化、个性化、家园化。其中,“家园化”在促进海外中文教育的工作中有特殊的意义。

方增泉与丁汉青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将基于此次跨学科实践探索的经验,持续发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优势,不断探索新时代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海外传播相关研究,持续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海外传播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