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光芒’——丁设与凯林·布里克数字艺术双人展在上海久事美术馆举办,展览邀请了中国跨媒体艺术家丁设与英国视觉艺术家凯林·布里克(Celyn Bricker)共同参展,包括数字影像、数字绘画和装置艺术等形式在内的36组作品。
中国跨媒体艺术家丁设,现居住上海,致力于对不同材料的研究和探索。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式美学与全球性的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国际化的东方视觉。丁设正在做一个艺术计划-“金木水火土”。他把ipad作为创作载体,以书写的方式创作了各种象征符号,这些符号所指东方笔墨文化,它们大都以黑白色呈现,符号之间相互重叠和聚合,形成了一种知白守黑的境界。丁设用ipad取代了传统媒介,是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一次的解构和重构。
英国视觉艺术家凯林布里克,出生于利物浦,他热爱自然关注环境问题,擅长将AI技术与环保科技融合,创作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创作的主题旨在探讨“人、科技和自然”的关系,探索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保护自然。
在丁设驾轻就熟地把握着中国的艺术传统形式时,他还涉猎着抽象艺术洪流中诸多未知的领域。考虑到艺术家个性化的创作背景,这种选择的“危险性”,更加突出了艺术家的勇气,他既是一位勇敢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真诚的艺术家。
就勇气而言,他曾长期在空军部队服役。他的抽象表现方式体现出一种由“速度感”形成的视觉张力,而作品中涉及的“叙述”则需要被观众“解读”,因此也需要相应的时间。速度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在面临危险或关键抉择时,几乎是没有时间可以浪费的。“迅速”是他艺术创作方式中有意识的组成部分,通过观察他的作品,这一点就非常显而易见了。
此次展览参展作品艺术家选择抽象语言的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上海是一座巨大、拥挤且发展迅速的都市,”因此他无法通过现实的图像来记录它的不断变化。相反,他使用抽象的形式来记录他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
可以把这种意象与音乐作品中“乐句”的重复来进行类比:音乐作品可以进行不断扩展和变奏,并通过回旋而构成整体框架。这就是在整个音乐乐章中所记住的同类声音模式。有时会在音乐中点缀一些复杂的内容,有时也会喜欢旋律单独响起的时刻,这并不矛盾。这便是回旋在作曲家梵泰蒂尔的音乐中亦或是普鲁斯特另人沉醉的文字中的“小乐句”。
通过回旋,即便不断地变化着,丁设的符号也不会自相矛盾,好像他正在修改着、替换着和纠正着自己的符号指示。而从另一方面,他的符号也得到了认可和加强。并且丁设的符号更为清楚地自我阐述,如同交响乐主题中回旋乐句。在循环往复中,符号的指示变得更为复杂。
如何定义“当代”
丁设的作品融合了其自身的经历、学习与工作经验,以及其背后古老的艺术传统和其艺术创作中显而易见的当代性。我们如何定义一件艺术品为“当代”?显然仅凭它被“创作于当下”是远远不够的。当艺术作品体现并反映出当下的生活方式和意义,或者有助于观众去理解它时,这就是“当代性”。
丁设的作品展现出一种无可质疑的优雅,他所秉承的伟大的东方传统以及他谦逊且不失自信的身份性使人印象深刻。他用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因而获得了国际观众对其作品的理解力。我想这些都是准确定义其作品当代性的切入点。
高辨识度的视觉图像
特有的语言符号
“用什么艺术语言,交流什么学术问题,这是艺术家理想与能力的体现,文化背景决定视觉语境,多种文化并存的时代,需要国际语言的交流,但是每个地域、民族的文化价值判断是不同的,因此文化是相对独立的、也是多元的,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人文精神。”——丁设
“一晃经年,丁设秉承探索性、学术性的创作路径,在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纸本水墨抽象画领域悉心耕耘。”——许向群
“丁设的艺术显示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不是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世界中去理清头绪,而是在无序之上建构无序,通过负负得正的形式达成了心灵的宁静。”——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