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中国民生问题何解?代表委员建言

  中新社北京3月2日电 题:中国民生问题何解? 代表委员建言

  中新社记者 李晓喻

  节假日到底该怎么休?“不想生、不敢老”怎么破?身心健康如何保障?针对一系列民生关切,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最近给出的建议相当“接地气”。

  “双休日”可考虑调整

  为更好平衡工作和休假,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对中国已实行近30年的“双休日”作出调整。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熊水龙建议适时调整双休日,试点开展周休日实行“隔周三休”制度,即首周休息一天,次周休息三天。他认为,这样既保障了公共休假制度的刚性约束,又提供了全年多个分布均衡的“三天小长假”,还能缓解旅游高峰压力。

  全国人大代表、宜宾学院油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魏琴则建议每周实行单休日,每月末连休5天。她表示,这样一来每个月都有一个5天小长假,既没有增加国家法定节假日,也没有减少全年上班时间,还能促进旅游。

  也有人认为,与调整双休日相比,确保落实八小时工作制可能才是当务之急。全国政协委员、编剧蒋胜男直言,现在“许多员工每天要工作超过12个小时,甚至达到16小时以上”,过度加班、过劳加班对劳动者个人和整个社会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她建议,应加强对劳动者的休息权保护,对企事业单位八小时工作制的执行情况加强监督管理。

  二孩、三孩家庭应发放补贴

  据官方数据,2022年年末中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60‰。人口60多年来首现负增长引发多方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称,当前形势下,应当把提高二孩生育率作为现阶段的重要目标,重点关注“想生不敢生”这个群体,提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不敢生的原因之一是养育成本偏高。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称,可考虑适度延长生育假,特别是男性的生育假期,以有效平衡女性承担过重抚育责任的“家庭天平”,一定程度上降低家庭养育成本。

  甘华田还建议为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发放教育专项补贴,为第三孩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阶段的免费教育。

  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应纳入医保

  近年来,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如何让“小小少年”少些烦恼?

  民进中央拟提交《关于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社协同管理体系的提案》,建议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吉林省委会主委冷向阳认为,应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

  养老服务中虐老欺老需严惩

  202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8亿人,占全国人口近20%。能否提供安心、省心的养老服务,直接关系到“银发一族”的生活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建议,持续开展养老企业服务质量检查,对养老服务中虐老欺老等行为,以及养老机构在收取保证金、办理会员卡和发行金融产品等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此外,还应加强养老设施和服务安全管理,建立定期检查机制,确保老年人人身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直言,中国养老市场化程度较低,尚未充分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养老需求。建议政府和市场同向发力,兼顾好公平和效率,做大市场规模,全面降低行业成本,使普通民众也能用得起市场化的养老服务。(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