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26日电 题:高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寻求普遍安全的最大公约数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既是国际社会的强烈愿望,也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10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破解全球安全赤字给出中国方案。中国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指出,10年来,国际形势的演变让人类安危与共的现实更加清晰,这一重要理念也在中国外交实践中不断走进现实,始终致力于为国际社会寻求普遍安全的最大公约数。
在更高维度探索安全困境出路
在中方支持下,沙特和伊朗近期在北京举行对话。中方为推动沙伊关系正常化发挥的积极作用,受到世界关注。有外媒评论称,这既是和平的胜利,也是中方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
高飞就此指出,沙特和伊朗在北京的成功对话反映出,相较于传统安全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应对全球安全问题上,给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
高飞表示,从近代历史上看,传统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安全观曾为解决地区安全问题发挥过一定作用。但伴随全球化进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传统安全理念无法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很大程度上,传统安全观念注重自身安全,缺乏对共同安全的关注。”高飞认为,中方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础,强调的是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这一新思路下,各主体并非“你死我活”的敌人,也不是“你输我赢”的竞争对手,而是“共同进退”的合作伙伴。
高飞以沙伊北京对话为例进一步指出,命运与共的理念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阶段的差异,是追求普遍安全的最大公约数。基于此,双方就一定能够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用传统安全观审视人类彼此相处,就像身处迷宫中。唯有站在更高处,以全人类的视角才更容易看见出路。”高飞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对安全困境,正是在更高维度为世界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寻找到新的更好的解决方案。
全球安全倡议与构建安全共同体相互呼应
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全球、乌克兰危机影响持续外溢,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将怎样实现共同安全,成为时代课题。对此,中方适时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这一倡议也被外界解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领域的具体投射。
高飞认为,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叠加之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全球安全倡议正是从命运与共的视角出发,强调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
在全球安全倡议提出后,中方又发布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进一步阐释倡议的核心理念和原则,明确重点合作方向和平台机制。在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一周年之际,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不仅向世界传递出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重要信号,而且为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避免全球政治经济被进一步撕裂指明方向。
“中方的全球安全倡议以及相关文件与安全共同体理念相互呼应,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尊重各国安全利益彼此平等,以共同安全取代绝对安全。”高飞分析指出,“更重要的是,这一倡议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持续落地,与在国际社会大搞拉帮结伙、阵营对抗的冷战思维形成鲜明对照。”
以命运共同体理念克服阻碍与挑战
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安全问题提供中国方案,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积极响应。但不可否认,这一过程中仍面临阻碍与困难。高飞表示,这一方面来源于刻意误读,另一方面来源于客观挑战。
刻意误读,是指西方部分人士将中方应对安全问题的理念倡议视作挑战所谓“现行国际秩序”。高飞认为,这是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和“中心—边缘”结构理念作祟,中国方案并不是替代品,而是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点正是在于尊重不同、维护不同,最终实现多元共生。
客观挑战,是指在应对全球安全问题中,不同问题对各国的影响程度各异,存在责任界定和成本分担不均等现实情况。高飞指出,面对客观挑战,只有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现实难题才可能找到答案,寻找答案的路径就应该因循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高飞以气候变化这一非传统安全问题为例说,气候变化给不同地区造成的影响不同,各国应对能力也存在差异。但在命运与共的视角下,国际社会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更公平、更实际、更易于被各国所接受。
“寻求普遍安全最大公约数的道路并非坦途,但这恰恰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意义。”高飞说,“在这一路径之下,国际社会将彼此视为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才有望克服阻碍最终找到解决安全问题的合作之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