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味道|王一亭:海派艺术最大赞助商和市场推手

 

自1992年10月11日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剧场举行首场国际拍卖会以来,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已走过了30余载。期间,无论是拍品类型,还是价档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物艺术品的市场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中国古代,文人、画家要么进入宫廷“待诏”,要么优游于林泉之下,无论是儒是道还是释,均“耻于言利”。在“扬州八怪”之前,至少主观上文人画家是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商品”的,所以一切规矩要在不辱斯文的前提下进行。
到了近代,上海开埠,工商业发展迅速,一跃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特殊的政治环境,使上海具有了中西交融的优势,同时也赋予了它开放前沿的书画市场环境,由此吸引了周边地区大量的文人画家来沪发展。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中记载:“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于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西方商品观念大举侵入,市民阶层也迅速兴起,书画的商品属性愈加凸显,书画市场之兴盛,远远超过了昔日的扬州,卖画为生者日众。黄式权在1883年的《淞南梦影录》中指出:“各省书画家以技鸣沪上者,不下百余人”,其中“书家如吴鞠潭、汤埙伯,画家如张子祥(熊)、胡公寿(远)、任伯年(颐)、杨伯润(璐)、朱梦庐(偁)诸君,润笔皆有仿帖。以视雍、乾时之津门、袁浦、建业、维扬,局面虽微有不同,风气所趋,莫能相挽,要不失风雅本色云。”2004年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里,收录了1874至1949年间书画家润例数以千计,如此,也足以说明画家在解决“日用所需”的层面已经完全进入了明码标价的时代。
晚年王一亭
就在这兴旺的海派艺术走向市场、走入市民阶层并漂洋过海到东瀛的场域中,有一个巨大的身影穿行其中,他曾是日清汽船株式会社的华人经理、买办,又是名闻海上的商界领袖、实业大亨,是倾心共和的绅商精英,又是“海上双壁”之一的艺坛奇葩,与吴昌硕、齐白石被称为“中国二十世纪写意画三大巨匠”,他还是中日文化交流民间大使、海派艺术最大赞助商和重要推手——王一亭。
王一亭(1867—1938)名震,号白龙山人、觉器,浙江吴兴人,画家。在如今能见到的王一亭几乎所有书画落款上,都署“吴兴王一亭”,或“吴兴王震”,或“白龙山人”,或“白龙山人王震”,这一方面表示他尽管出生于上海浦东,仍明确“吴兴”(今湖州)乃是自己的祖籍地。《王一亭家谱》里,至今仍记述王一亭的多位先祖,包括始祖宪侯公、二世祖瑞芝公、三世祖树德公等,皆“墓在白龙山”。“白龙山人”这一落款体现了他对祖先的尊重、“慎终追远”,另一方面也显露出他对山清水远的家乡吴兴,以及自然与人文佳绝的故里“白龙山”的深情、热爱。
王一亭书法,落款“吴兴王震”
位于湖州城区之北有一山名为弁山,又称青卞山,发脉东天目,由莫干山绵亘而至,其东起小梅口,西至吕山,北濒太湖,南至西苕溪,方圆80平方公里。紧依太湖的弁山,乃太湖石的主要产区,元代湖州人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使其声名远播,垂扬艺术史。白龙山坐落于弁山南麓,位于敢山和黄芝山之间,清代属于湖州府乌程县,在今天湖州南太湖新区杨家埠街道霅水桥村。白龙山风景优美,像个隆起的土丘,也是一个密植茶树的茶园。白龙山附近,近年有大批遗存土墩被抢救性发掘,考古称该地区一直保存着浙北地区最丰富的先秦至六朝古墓葬群,如此印证着此地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青绿弁山
对于落款“白龙山人”,艺术界还有一个说法。民国初,王一亭参加许多社会团体,结识的人众多,有些人向他求字求画,并不付润笔金,王一亭自嘲此举为“白弄”,故常常在书画落款上写“白龙山人”。时间一长,他的戏言在书画市场上悄悄流传,其书画作品也有了明显的区别:凡落“白龙山人”款识的书画,价格稍廉,而具“吴兴王震”或“吴兴王一亭”真名的,画价就昂贵些。此种说法在湖州一些耆老口中也偶有听闻,但确切的文字记载笔者未见。
落款为“白龙山人”的王一亭画作
美籍学者康豹博士曾说:“1906这一年,王一亭都居住在家乡吴兴附近的白龙山,他开始自号白龙山人”。也就在这一年,王一亭和湖州丝商周庆云、沈联芳、杨信之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湖州旅沪同乡会,成为上海最早的同乡会之一。1910年8月21日,湖州旅沪同乡会假丝蚕公所开同乡大会,当场为建湖州会馆筹得银两一万余元,公举杨信之为总董,顾敬斋、朱五楼为银钱董,谢子楠、王一亭为经济董。
1911年闰六月间,湖州连降大雨,太湖水泛滥,所属各县一片汪洋。消息传到上海,王一亭心急如焚,他一面电请浙江省政府紧急赈灾,一面谋划如何救济父老乡亲。9月21日,他与老乡杨信之、潘祥生、凌铭之、庞莱臣、沈联芳、朱五楼等联名在上海《时报》刊登《湖州水灾求募急赈》。随后又与杨信之、庞莱臣、沈联芳、顾敬斋等人及沪上绅商沈仲礼、虞洽卿、朱葆三等共同发起,于9月29日至10月2日假座英国商人哈同的爱俪园举行游艺会,募集善款5万元赈济湖州、宁波两府水灾灾民。1920年,湖州发生“数十年未有之奇灾”,王一亭和杨信之、沈田莘、朱五楼、庞莱臣、刘锦藻、沈联芳、周庆云、钱新之等旅沪湖商一起发起成立湖属水灾筹赈会,数月间筹集善款5.27万元,并派人送往家乡。1931年,湖州地区再次遭受特大水灾。王一亭不仅个人认捐1500元,还亲任筹赈会主席,在上海广筹赈款,并从越南西贡采购赈灾大米,更以65岁高龄亲临湖州灾区救灾。
王一亭画庞莱臣像
湖社是客居上海的湖州籍人士的同乡团体。它于1924年由戴季陶、陈蔼士、陈果夫、潘公展、杨谱笙等发起成立,宗旨是:“谋求在外同乡公益及推进家乡建设事业。”社员以旅居上海的原湖属六县(吴兴、长兴、德清、安吉、武康、孝丰)人士为主,也包括在原籍和其它地区的湖州人。随着湖社组织规模的扩大、社员人数的激增,建筑一座固定的社所已成为全体社员的共同愿望。由是,湖社第三届社员大会决定筹募经费五万元建筑社所,并成立了募捐委员会,钱新之为总主任,王一亭为副主任,沈田莘具体负责。经过发动,总募得五万元。1937年2月25日,71岁高龄的王一亭还欣然参加湖社举行的同乡新春联谊活动,并捐献书画作为活动的奖品;同年6月18日—22日,湖社举办湖属同乡书画展览会,王一亭初评参展。这次展览共展出陈其采、张静江、庞莱臣、周越然、戴季陶、朱家骅、唐冠玉、孙禄卿、吴东迈、潘公展等130余人的作品500余件,盛况空前。
王一亭与吴昌硕
1927年,吴昌硕逝世。为纪念这位情谊深厚的老友暨同乡,1930年,王一亭发起创办了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吴东迈任总务主任,王一亭任校长。
在艺事上,他不仅问艺于同乡吴昌硕,同样也热心扶持湖州书画后学。他收吴兴双林镇陆伯龙(1897—1993)为弟子,常带他参与海上题襟馆、豫园书画善会等社团的活动,1935年还带他赴日本参加艺术交流。他介绍吴兴书法家凌卓英以笔资助赈家乡水灾,也为画家钮秋宾在《申报》订润例。1928年4月,他支持吴兴南浔籍画家钱病鹤组织艺乘书画会。当年,湖州同乡青年潘镜秋到上海见到素不相识的王一亭。王一亭对他热心有加,在王一亭的帮助下,潘镜秋艺技大进,不久立足于上海艺坛。晚年潘镜秋出家德清武康云岫寺,自号能三法师(能书、能画、能佛经),还常常念及先生的惠助。2013年11月离世的德清梅画传人吴朴生前曾告知笔者,他早年曾见过王一亭在家乡指导爱好者学画,循循善诱,自己示范“非常有气势”。
湖州博物馆馆藏王一亭作品
家乡湖州,没有忘记这位文化名人。1936年12月22日,湖社为执行委员王一亭举行隆重的古稀大寿,戴季陶、张静江、朱家骅、陈果夫、吴鼎昌等100余人参加。湖社执行委员会还开会决议,在家乡吴兴岘山建筑纪念石亭,以王氏之号“一亭”命名。1938年11月13日,王一亭逝世,湖社执行委员会即电请国民政府明令褒扬他的功绩,授其乡谥“明惠”,并降半旗致哀。次年1月15日下午,湖社联合吴兴同乡会、吴兴钱业会馆、吴兴绉业同业公会、吴兴丝织业同业公会、吴兴机织业同业公会、世界红十字会吴兴分会、中国救济妇孺会吴兴分会、吴兴协济同仁社、吴兴孤儿院、湖嘉苏长途汽车公司、吴兴电器公司等团体联合,在湖社举行追悼大会,隆重哀悼王一亭。
王一亭经过长期的社会磨炼和不懈的事业开创,使自己具备了高度的社会化,从一个寒门子弟成为一介社会名流,为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具备了资质、条件、地位和人脉。
王一亭所书对联
王一亭能成为海派艺术最大的赞助商,与他拥有多重身份有关。首先在于他本人即是一位勤奋又成就卓绝的画家。王一亭“每日作画甚勤,清晨六时起床,挥毫至上午十时,始出门办公,寒暑无间”。他自己1916年在画作《梅瓶》上的题跋也说:“余自少嗜绘,长乃益勤,游踪所至,便尔凝画即习,见花木、果实、虫鱼、鸟兽,博古之繁属,以迄天时人事之繁颐,罔不探索摹拟,而于古代名迹,涉猎尤挚。”日积月累,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据王一亭曾孙王孝方估测,传世作品总量当在万件以上。王一亭又是一位大商人,善于经营和精通金融,曾两次任上海总商会主席,在船务、银行、企业、办厂方面颇具影响。他正是拥有如此的艺术才力、经济实力和活动能力,才使第二代海派书画具备了相当的底蕴、勃发的能量和雄迈的气魄。王一亭以其特有的能力和能量,使海派书画的鼎盛期显得有声有色,他是真正第一位把海派书画做大做强的传奇人物。
王一亭绘陈英士像
王一亭对书画艺术的赞助主要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赞助创办书画社团并赞助其活动。1839年,江苏常熟人蒋宝龄邀约书画家在其居住的上海城隍庙南之小蓬莱进行艺术活动,遂成“小蓬莱书画会”,成为上海滩最早的书画社,湖州画家费丹旭经常参加此画会的雅集活动。其后,书画社在上海滩澎湃潮涌,纷纷成立,最高峰时达150余家。其中王一亭发起成立或热心参与成为社员、校董、委员的有超过30个,其中“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是1898年创立于上海的一个规模较大、活动频繁的书画金石团体,吴昌硕曾担任过会长,王一亭副之;豫园书画会由他与书画家钱慧安、倪墨耕、高邕等在1909年发起、组织;解衣社是由王一亭、桥本关雪等中日书画家于1926年联合发起成立的。该社以国画研究与鉴赏为主旨,曾组织“中日古今绘画展览”等书画活动,吴昌硕、王一亭等后与桥本关雪结为至交。王一亭参加的中国画会,是我国现代画史上最大的中国画研究团体;1936年8月力社的成立,王一亭也参与发起。在这些社团、雅集、游艺及市场化的过程中,王一亭始终是中坚。
王一亭作品
以艺术来服务社会公益,王一亭可谓不遗余力。以书画赈灾为例。1917年冬,北方直隶、奉天等省水灾,王一亭和吴昌硕以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的名义发起书画助赈,吴昌硕本人绘《流民图》义卖赈灾。1919年,豫、鄂、皖、苏、浙五省山洪暴发,不下六七十县成为灾区,灾民多达数百万,王一亭又与吴昌硕合作《流民图》并题诗,由华洋义赈会印发各地义卖筹款赈灾。此次赈灾,王一亭旧作的《洪水横流》也成为其中一件赈灾作品。除了继续依托豫园书画善会和题襟馆金石书画会这两个书画平台外,1924年3月,王一亭又发起成立了江南慈善书画会,自任会长,继续开展书画助赈活动。其中主要的活动有:1929年,陕西省赈灾会吁请上海书画家合作赈灾,王一亭便与曾农髯、谢公展等20余人于7月19日—25日发起书画展览会,义卖响应。1931年,王一亭为赈灾再作《流民图》,两年后的三月又发起“慈善游艺大会”,券资所得完全充作善款。王一亭还以其在海上书画界的巨大影响力,组织书画义卖支持抗战。1932年王一亭为理事的全国美术家,举办“捐助东北抗日义勇军书画作品展览会”,共售出展品得款达八千余元,全部用于抗日。同年,王一亭还组织艺术救国会捐献书画支持抗日义勇军。除了发起、筹备各种展览会,王一亭还积极参与各种救国义卖展,以认购销售券、认捐书画作品等实际行动支持抗战。
王一亭绘佛像
王一亭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常整日躲在画室里作画。1925年和1926年,他画得最多的题材就是佛像,所画佛像大多为无量寿佛,用意十分明了:想通过一幅幅形态各异的《无量寿佛图》,劝自己的老板、朋友为善积德,为自己的同胞祈福,正如研究者萧芬琪指出的那样:“王一亭的佛像,最大的特点是佛像的样子与他本人很相似。从面部的轮廓,到眼睛和鼻子,都有王一亭本人的影子。”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他,在《梅瓶》上自题说,“五十后习禅,每日写佛一帧”,他每天吃素、拜佛画画。
王一亭绘观音菩萨像
王一亭绘观音菩萨像
其二,王一亭一直资助创办艺术学校并赞助其教学活动。也许是因为儿时没有受到过良好而系统的教育,在他事业有成之后,他十分重视教育,在商界,他大力倡导商业教育,在艺术界,他也积极支持艺术教育。早在1912年,刘海粟等人创办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美术学校——上海图画专科学校,王一亭就给以资助。1919年11月以其在上海美术界享有的崇高声望及热心赞助的贡献,和康有为被上海美专董事会主席蔡元培聘为董事。同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王一亭以校董的身份支持上海美专招收了11名插班女生,首倡男女同窗共读的教育新格局。从1927年春开始,王一亭以导师的身份每周到上海美专作绘画师范教学。1932年4月,美专设立附中,他又被聘为董事会成员,以支持该校的教学。1925年夏,王一亭与吴昌硕、曾农髯、杨逸、杨雪玖等合作创办了城东女学国画专修科,并受聘任导师。此外,他还在经济上支持上海美术工艺学堂养成所和民国女子工艺学校的教学和建设,并于1927年资助创办上海女子审美学院,任校董。为纪念已故好友吴昌硕先生,发展艺术教育,1930年2月21日,王一亭和吴昌硕之子吴东迈一起,用吴昌硕留下的润笔费和自己的捐资,创办了昌明艺术专科学校,王一亭亲自担任校长。
1922年11月13日王一亭(前排右二)于梓园接待做客上海的爱因斯坦
其三,王一亭也十分主动奖掖后进,资助和扶持画家个人。他曾收了众多弟子,著名的有王个簃、陆伯龙、罗空、杨雪瑶姐妹等。杨雪瑶、杨雪玖、杨雪珍姐妹,是上海城东女校创办人杨白名之女,曾一起拜王一亭为师。其中杨雪瑶曾任城东女校校长,并与李秋君等发起成立中国女子书画会。根据王中秀《王一亭年谱长编》的统计,王一亭扶持(或共同扶持)的书画家,有名有姓者90多人,或代订润例,或介绍其卖字助赈,或出席书画家个人展览开幕式、参观展览,或在《申报》上介绍鬻字卖画。为了帮助生活贫困但勤奋好学的孤儿院毕业生屠开元申请减免学膳费,他亲自致信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嘉兴画家蒲华1911年5月9日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王一亭出资助葬。
王一亭《柳鸦》
此外,王一亭还组织中国艺术家跨国交流。1930年王一亭率“中国艺术家访问团”去日本举办画展。1934年“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去欧洲巡回展,柏林美术馆特辟中国名画厅“请求收藏17幅展品”,其中王一亭的《柳鸦》与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高奇峰、张大千、潘天寿、王个簃、刘海粟等作品在列。
在海派书画家群体中,王一亭对海派书画整体的发展,特别是对吴昌硕艺术领军人物的地位确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他是确立缶翁在海上画坛的盟主乃至一代宗师地位延续至今的主要推手。
吴昌硕与王一亭深交始于1913年,但两人的相识则是在1911年秋。1921年腊月,吴昌硕在《白龙山人传》一文中明确交代了他与王一亭订交的时间和地点:“余于辛亥秋,橐笔至沪,书画交获一吴兴王君名震号一亭别字白龙山人”。《白龙山人王一亭传》将王、吴相识的地点说得更加明确:“王一亭与吴昌硕相交于海上题襟馆。”
有关吴昌硕是何年定居上海,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多的说法是宣统三年(1911年)夏定居上海;也有人认为,从1912年到1913年,吴昌硕都在上海。
事实上,根据有关史料,吴昌硕与王一亭于1911年秋在海上题襟馆相交后,没有马上热络、深交起来,个中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条:一是出于文人的清高,吴昌硕对王一亭尚有偏见,“意一经商巨擘耳”,不屑于深交;二是那时的王一亭忙于革命和经商,无暇沉缅翰墨,诗酒酬唱。
吴昌硕与王一亭的深交始于1912—1913年。此时,新生的共和政权已度过了最艰难的初创期,王一亭也因政治上、经济上遭受挫折带来的“赋闲”,而醉心于书画艺术。当时的海上画坛也正在嬗变期,任薰、任伯年、虚谷、胡公寿、蒲华、钱慧安等一批大师级画家已先后谢世。与此同时,一大批原清廷的高级官吏、名流鸿儒因封建王朝的倾覆而来到上海,如陈宝琛、沈曾植、陈三立、朱祖谋、曾熙、李瑞清、张元济等,他们在上海加盟了海派书画家的队伍。
吴昌硕、王一亭与中日画家交流聚会
此时的王一亭问艺于吴门,更礼贤下士,甘为辅佐。他认为,吴昌硕那雄浑豪放、劲健雅逸的笔墨,气势酣畅、格古韵新的艺风,特别是那种苍迈郁勃、朴茂苍莽的金石气,正是一种传承创新而继往开来的崭新艺风;吴昌硕书画印诗四绝,不仅能在海上艺苑开创一番大事业,而且凭吴昌硕的社会资历和从艺声望,他也能担当书画界的领袖,由此,他一心帮助并力推吴昌硕为海派书画界盟主。也就此时,吴昌硕弃名“俊卿”而以字“昌硕”行世,并自镌印“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
王一亭对吴昌硕的助推,早先部分在于个人购买,其后主要利用他在上海商界广泛而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王一亭的辅佐下,吴昌硕迅速在上海艺坛崛起。1912年3月,由叶楚伦、柳亚子、李叔同等人发起成立了以“研究文学美术”为宗旨的文美会,在该会雅集中,吴昌硕应邀出席。1912年5月27日,上海《时报》刊《题襟馆书画金石会在张园助赈志》:“昨日星期天放晴,张园会场游人颇众,题襟馆所陈列名人书画如吴昌硕、何诗孙、倪墨耕、黄山寿、赵子云、沈墨仙诸君均聚精会神之作。”可见吴昌硕自1911年12月初来上海,至1912年5月,在半年的时间中已成为海派书画的重量级人物。而在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报纸《申报》,1912年6月25日刊出了《金石书画共览会广告》:“战事初平,古物流出,多莘汇沪上,加以海内收藏大家,赏鉴巨子均以避地同处一隅,际此首夏清和,正宜雅集参观,墨缘同结。”此时吴昌硕已与海上书画名流李平叔、李瑞清、宣古愚、庞莱臣、陆廉夫等人一起列入发起人名列。由此可见,吴昌硕在上海已经奠定了社会地位。1913年王一亭随吴昌硕来到西湖的孤山,“西泠印社”从此诞生。
王一亭画吴昌硕夫人施酒像
在奠定吴昌硕海上画坛地位,使得上海商界也认可甚至尊崇,书画润格也不断攀升的同时,难能可贵的是王一亭还向日本商界、书画界、新闻界,甚至政界友人白石六三郎、竹内栖凤、小室翠云、德富苏峰等推介吴昌硕及其艺术,为吴氏最终成为最受日本人欢迎和敬仰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他(吴昌硕)的艺术真正走出象牙之塔,在日本拥有大批爱好者,是在1913年乔迁吉庆里之后。”
1914年,王一亭介绍“六三花园”的主人白石六三郎与吴昌硕相识。日本长崎人白石六三郎在上海经营的“六三花园”,位于虹口公园西侧的江湾路,是上海最大的日本私人花园,系一处高级会所,是日本政要、商界接待贵宾的宴庆地。1912年4月,孙中山来上海时,日本人宫崎滔天曾设宴欢迎。1914年王一亭为吴昌硕在“六三花园”举办了生平第一次个展。展览作品精湛、题材丰富、准备充分、推介扎实,因而声誉良好,反响热烈。正是这次展览,使吴派艺术开始为日本艺界所推崇,不少日本名流、藏家开始瞩目缶翁。
吴昌硕像
吴昌硕进入“六三花园”,实际改变了书画界的格局,主人开眼赏识并极尽介绍之能事,一时间大宴小酌,奔走虹口。时机很快成熟,呼之欲出而成立吴昌硕任会长的“上海书画协会”。事实上,由于“六三花园”为吴昌硕举办画展,不仅证明了吴昌硕的艺术水准和地位声望,在更大意义上是为海派书画艺术走向国际化迈出了开拓性的步伐,也是现代中国艺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华彩乐章。1920年庚申,日本长崎首次展出吴昌硕书画,东京文求堂继刊《吴昌硕画谱》,长崎双树园刊行《吴昌硕画帖》。
日本所藏吴昌硕的书画作品估计有两千五百件。这些作品何时传到日本的呢?据陈振濂研究,其一,吴昌硕生前就有大量的作品传入日本,他在日本办过展览,出版过作品集。据传,通过高岛屋、王一亭等从日本来的订单就有上万件。其二,吴昌硕去世到二战结束,其金石书画对日本的影响力仍然不减,来华收集其作品的大有人在。其三,“文革  ”  结束前,尤其中日建交后,文物部门对外出售以换外汇,日本购走了大量的字画。开放以后,私下的、公开的,各种途径卖到日本的吴昌硕作品不少于五百件。
王一亭《缶庐讲艺图》
1921年,在王一亭及吴昌硕的弟子河井荃庐等人的积极操办及全力筹备下,《吴昌硕书画篆刻展》在日本大阪江户崛的高岛屋美术部举行,这年吴昌硕已七十又八。为这个展览,高岛屋还为此专门出版了印刷精美、装帧考究的《缶翁墨戏》。吴昌硕“书、画、印、诗”四绝的大师风采和气派,再加上大阪高岛屋的品牌与推介,使缶翁书画金石风靡扶桑,许多日本人开始临习仿效缶翁,师法吴派刀笔技艺,同时亦开始收藏吴昌硕书画篆刻。高岛屋个展的成功举办,成为日本持续至今的“吴昌硕热”的最初渊源。1926年,大阪高岛屋又推出了第二次《吴昌硕书画篆刻展》,此时吴昌硕已年届八十又三,并再次出版了《缶庐墨戏》。
对于王一亭的竭力襄助,吴昌硕自然有“知遇”之感。他曾为王一亭治了一枚名章,白文印“白龙山人王震”。他们交往日益密切,相互切磋艺术,共同参加书画雅集和书画展览,合作画作,成为莫逆,并成为“海上双璧”。王一亭的不少画作都是由吴昌硕写的题跋,故当时有所谓“王画吴题”之说。与此同时,王一亭还收藏了不少吴昌硕的印章。1914年,应王所请,刻了一方朱文闲章,印文为“人生只合住湖州”,边款上铭文为:“甲寅四月维夏,白龙山人属治石。时梅雨初晴,精神为之发越。七十一岁缶翁记。”借用古人戴表元的“人生只合住湖州”诗句,抒发两人的思乡情及同乡情。郑逸梅在《艺林散叶续编》中曾提及:“王一亭与吴昌硕交谊甚厚,昌硕欲观剧,致电一亭,一亭驾车往迓,陪同前去剧场。剧终,送昌硕回家。”又记述“王一亭为吴昌硕画小像,寥寥数笔,神情毕肖。”据说若两人同出,吴昌硕上下车或过马路时,王必亲加扶持。吴79岁时,曾为王一亭撰写了一副对联,文为:“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此语表面意思虽是为王一亭崇拜禅宗所写,言中也甚是寄托了他们在尘世间所建立的“至情”。
更能说明王一亭和吴昌硕相交之深的是,吴昌硕将超过15万元之巨的书画润资全权委托王一亭经营和管理。王一亭将其中的六七万元存入日清汽船会社,其余转为不动产。吴昌硕将所有存折契据都秘藏保险箱中,并亲自掌管钥匙,从不离身。吴昌硕弥留之际,当着家人的面,将遗产交由王一亭、朱孝臧两位好友暂为保管,并当面检点保险箱中各物。此时,其遗产已高达27.2万两银子,相当于40万大洋。如此信任,实属难能可贵。王一亭没有辜负吴昌硕的信任,吴昌硕逝世后,他将全部遗产如数奉还,并与吴氏之子吴东迈商量,用其中的10万大洋于1930年2月创办了昌明艺术专科学校,以表达对老友的纪念。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书画家往来频繁,这对于日本人认识和收藏中国字画都十分有帮助。而与日本人极为友好且在日本享有特殊地位的王一亭,在中日艺术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另一位英年早逝、曾是北方画坛领军人物的湖州人金城一样,他是打开中日书画家交流大门的文化使者。他在1921年至1929年期间曾组织了五次中日书画大汇展,其中一次共有400多位日本书画家到中国来进行艺术交流,这个规模迄今仍未超过。1931年,王一亭率张大千等六人赴日本办画展,影响轰动,日本裕仁天皇的母亲也来观赏画展两次。
金城像
王一亭与日本的关系,一直较为密切。1907年,王一亭被聘为日本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在沪买办,以后又兼任日本大阪商船会社的买办。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他即与朱葆三等人在《申报》上刊登《救济日本大灾召集会议通告》,及时垫募白米六千担,面粉二千多包及药品、木炭等生活急需品于9月8日装船,于12日抵神户港,为最早抵达日本的外国救援船。后又在峨眉、九华、普陀、五台及上海玉佛寺、西湖招贤寺等举行普利道场法事,并向日本灾区寄赠一座梵钟。日本人称其为“王菩萨”。1983年王一亭的墓迁于吴县洞庭东山杨湾时,日中友协会长宇都宫德马题词“恩义永远不忘记”,以示感激当年救济之情。
在与日本书画界朋友交往的基础上,王一亭致力于中日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期望以此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消除隔阂,消弭战争。1922年4月1日,在王一亭等人的张罗下,中日画家在上海虹口监师路(今塘沽路)日本俱乐部联合举办画展,展出中国画11件、西洋画64件、东洋画122件。6月26日,日本俱乐部再次举办中日书画展览,展出作品200余件,其中中方有康有为、王一亭、钱瘦铁等人的作品,日方有宅野田夫、山田春甫、木村政子等人的作品参展。当年11月,王一亭又介绍北京画家陈师曾在日本俱乐部举办个人画展。
陈师曾像
在成功推介吴昌硕的同时,王一亭为中日美术交流牵线搭桥,奔走劳碌。王一亭从事中日文化艺术交流,是从广交日本文化艺术界朋友开始的。无论是旅居上海的日本艺术家,还是生活在日本本土、偶尔访沪的日本艺术家,都与王一亭结下了深厚的翰墨之交,这份名单上的名字有:柳田泰麓(1862—1932)、正木直彦(1862—1940)、水野疏梅(1864—1921)、田边华(1864—1931)、长尾雨田(1864—1942)、竹内栖凤(1864—1942)、大村西崖(1868—1927)、横山大观(1868—1958)、合井仙郎(1871—1945)、黄木十亩(1872—1944)、小室翠云(1874—1945)、石井柏亭(1882—1958)、渡边晨亩(1867—1938)、桥本关雪(1883—1945)等。
1920年4月,中日美术协会在上海成立。1923年改为会员制,由此拉开了中日书画家大交流的帷幕。自1921年起,中日美术协会成功地组织了五次“中日联合美术展览会”,使中日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达到了一个历史制高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对中日书画家群体交流的策划组织,王一亭厥功至伟。
中日绘画联合第二次展览会合影
海派文化研究者王琪森曾撰文说,“凭借着自己的社会声望、经济实力、艺术地位及人脉关系,王一亭是这五次展览中国方的领导者、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事无巨细,亲自操持。”第一届中日联合美展于1921年11月在北平举行,发起人为吴昌硕、王一亭等8人。名誉赞助会员为徐世昌、黎元洪、陈宝琛等8人。展出中国画42幅,日本画69幅。第二届展于1922年5月在日本东京商工奖励馆举行。王一亭本想赴日,因直奉战争而未能成行。第三届展于1924年在北平、上海举行,5月16日日本画家团抵沪,王一亭以东道主身份到火车站迎接。17日开幕后的中午,在上海“功德林”设宴招待日本画家团。展出中国画281件,日本画144件。第四届展于1926年6月、7月分别在日本东京上野公园内的东京美术馆、大阪国之岛的中央公堂举行。规模甚大、规格甚高。第五届展于1929年在上海、大连、沈阳举行,为筹备这次展览,王一亭于1928年11月亲赴日本东京,参加中日协议会,会议明确上海一方由王一亭为主任,庞莱臣、狄楚青、成鹤逸为协助。1929年11月1日,展览在上海康脑脱路(今康定路)徐园大礼堂开幕,王一亭致辞:“今日,中日两国现代绘画展览于上海徐园,集两国艺术界之精英,聚会一堂,诚盛举也。”此时,吴昌硕已故,王一亭已成海派书画的领军人物,实际上行使着领导的职能。此次展览,中国书画作品455幅,日本书画作品214幅,为历届规模之最,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规模盛大的中日第五届绘画联展后,使王一亭看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巨大空间及中日书画家相互的深厚友谊,他和叶恭绰于1930年春组织了“中日艺术同志会”,以直接加强和促进中日两国书画家的交往,参加该会的中国书画家有王一亭、狄楚青、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等56人。第二年元月,王一亭以“中日艺术同志会”的名义在自己的“梓园”宴请东京美术学校校长正木直彦和画家渡边晨亩等,中方有书画家、名人赵叔儒、李平书、杨度等,共同策划筹备在东京举办《元明清名画展》及《中日现代绘画联展》,席间气氛融洽,所谈甚欢,并商定在当年樱花盛开的时节,由王一亭率中国书画家访日。
王一亭1934年为外舅撷亭先生写象
1930年4月25日,日轮“上海丸”载着以王一亭为团长、张大千、王个簃、郑曼青、吴仲熊、钱瘦铁等为团员的中国艺术家访问团离沪赴日。随行的还有书画大收藏家庞莱臣、周湘云等,他亦带着所藏珍品参展。4月28日中日绘画展在东京上野展出,王一亭在“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词:“今者日本各大画家各艺术家联袂而来,济济一堂,推襟送袍,岂非千载一时之佳会。且两国陈列之作品,又分山水、花鸟、人物,各列一室。向则别峰判岳,划海分江,今则共并既摹,互资借鉴。以山水一门论,太行与富士争雄,琵琶共洞庭一色;以花鸟一门论,则春樱与牡丹齐艳,迦陵与频伽同旨;至人物一门沦,则又分明表现,两国之群贤毕至,俨然一幅徐园雅集图也……”日本各界人士参观,盛况空前。
从1929年第五届中日绘画联合展到1931年中日绘画展,由王一亭领导策划的中日文化艺术交流达到了鼎盛期。“九·一八”事变后,王一亭被迫停止了中日文化交流。日军入侵上海后,逼迫王一亭出任伪职,王一亭不顾年老体弱,抛家别业,决不合作,毅然出走香港,体现了一种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事实上,王一亭本人的书画,在日本也很受欢迎,日本鉴赏家以收藏王一亭作品多少相竞赛。据称,王一亭在“抗日战争前每年销日作品约数万元”。日本人到上海,“总以能见到王一亭为荣,见到王一亭,如果求不到王一亭的画,那犹如进入宝山空手而回,无以炫耀亲友”。大阪商船株式会社上海支社社长堀启次郎的妻子堀启射子曾撰文称:“在堀启的老家,至今仍珍藏着大量王一亭和吴昌硕的书画。”1927年春夏之交,王一亭和吴昌硕应日本早稻田大学之请,各自创作了60幅书画作品。校方将这些作品于同年6月11日—13日在大阪举办了“吴王书画展”,其中展出王一亭作品画作40幅、书法20幅。校方至今仍视若瑰宝。
来源:潮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