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徐在国:“安大简”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历史拼图”?

 中新社合肥4月19日电 题:“安大简”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历史拼图”?

  ——专访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徐在国

  作者 储玮玮 张俊

  2015年,安徽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早中期楚简(简称“安大简”),数量较多、保存良好,是先秦文献的又一重大发现,对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具重要价值。

  关于“安大简”有哪些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历史拼图”?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徐在国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解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截至目前,关于“安大简”有哪些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

  徐在国:“安大简”共有1167个编号,竹简形制多样、长短不一,由不同书手抄写,书体风格多样,字迹清晰,内容包括《诗经》、楚国历史、《仲尼曰》等诸子类著作、楚辞以及占梦、相面等方面的作品,多不见于传世文献,对古文字学、文献学、训诂学、古代文学等研究都具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

  2019年整理公布的《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内容为《诗经》。“安大简”《诗经》原有117支,实存93支,内容为《国风》,存诗58篇,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存诗最多的《诗经》抄本。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于2022年出版,内容为《仲尼曰》和《曹沫之阵》。《仲尼曰》共有完简13支,辑录孔子的言论,共25条,除一条以“康子使人问政于仲尼”开头外,其他简文皆以“仲尼曰”引出,遂取篇首“仲尼曰”三字为篇题。《曹沫之阵》原有46支简,实存44支,内容与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曹沫之阵》相同,仅个别字略有不同。

  同年还出版了《安大简〈诗经〉研究》,分为材料综述、字词考释、异文新解三部分,内容涉及文字考释、词汇训诂、古音系联等多方面,系统反映了“安大简”《诗经》的整理和研究情况,是近年来对“安大简”《诗经》研究的回顾总结与集中展示。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诗经·葛覃》 受访者供图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诗经·葛覃》局部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安大简”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历史拼图”?

  徐在国:“安大简”主要内容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文献,涉及史学、经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碰撞,让我们得以欣赏中华文明的瑰宝。

  “安大简”《诗经》与传世本《诗经》对比,不仅篇章顺序有所不同,还存在大量异文,保留了很多词汇的早期形态,对人们理解古注、研究古汉语词汇发展、探索《诗经》文本早期形态等都具重要价值。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的“窈窕”,“安大简”作“要(腰)翟(嬥)”等。

  其次,“安大简”还有很多沉埋已久、未能流传于世的先秦文献,两千多年以后重见天日,将对中国学术史产生深远影响。

  “安大简”中有不少和楚史有关的竹简,简文内容丰富、系统,有些可与传世文献互证,有些可补历史记载缺失。这批简从“颛顼生老童”起到楚(献)惠王“白公起祸”止,记载了楚先祖及熊丽以下至惠王时期各王的终立更替和重大历史事件。通过这批简文,解决了早年学界争论不休的季连与穴熊、鬻熊的关系问题,证实了季连与穴熊、鬻熊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写法,极大地推动了楚史研究的进程。

  另外,简本有很多内容闪耀着先贤智慧的光芒,经过千年沉淀,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历史文化基因。“安大简”《仲尼曰》辑录孔子的言论,为研究孔子思想提供了最直接、最原始的资料来源。《仲尼曰》简1:“仲尼曰:华繁而实厚,天;言多而行不足,人。”此条简文意应为“言少而行多”,即踏踏实实做事情。这在当今社会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二辑《仲尼曰》 受访者供图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二辑《仲尼曰》局部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文物工作者对“安大简”进行了哪些抢救和保护?

  徐在国:“安大简”的时代约在公元前340年左右,历经了2300多年岁月长河。“安大简”在2015年初被带回安徽大学后,已有部分竹简发生氧化、粘连,如不及时清理,很容易损坏,这将是一大损失。

  竹简内部原本应是用编绳编好单独成卷的简册,但由于时代过于遥远,编绳已经断裂,原本成卷的竹简也脱落、堆积在一起。我们先用竹签和竹夹小心翼翼地把竹简一根根剥离出来,放到玻璃条上,再用蒸馏水和毛笔慢慢冲洗、洗刷掉泥土和杂质。我们对古文字的构形比较熟悉,所以在清洗过程中更加注意保存简文的完整笔画、简背信息、编绳以及其他有助于简文研究的内容,这也为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

  目前,“安大简”已被妥善安置在恒温恒湿的文物保护室,这场竹简“保护战”算是告一段落,后续对竹简内容的整理研究成为工作重点。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诗经·硕鼠》 受访者供图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诗经·硕鼠》局部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安大简”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其对向海外介绍中华文明有何意义?

  徐在国:目前,中国正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等项目,“安大简”的整理与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安大简”并向海内外学者发布研究成果,是在打造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品牌,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

  “安大简”《仲尼曰》等文献中体现出的先哲思想,展示出几千年来中国人的道德坚守和文化素养,是已内化为中华民族基因的礼仪风范的最好诠释,有助于各国民众更好、更准确地理解中华文明,也有助于向全世界展示真实全面、立体多彩的东方大国形象。

  另外,“安大简”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文献,是构筑中华文明大厦的重要基石,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研究“安大简”、发布研究成果,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普及该领域知识,呈现传统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认知并参与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来。(完)

  受访者简介:

  徐在国,安徽大学教授、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古文字学、出土文献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安大藏战国竹简儒家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主编《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二)等。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