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丨名楼】寻芳蓬莱阁:中国仙文化之窗

  中新社烟台5月16日电 题:寻芳蓬莱阁:中国仙文化之窗

  中新社记者 杨兵 王娇妮

  “我从小就是港剧迷,30多年前,香港电视剧《八仙过海》的主题曲响起的时候,家人们早就挤在电视机前,吕洞宾、铁拐李等形象至今难忘。”广东游客方园退休后的首次旅行,便选择了神往已久、享誉海内外的蓬莱。

  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八仙过海》主要在山东蓬莱拍摄,开创了港剧在内地取景的先河,播出后引发轰动,成为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剧集故事源自蓬莱岛,运用大量特技,塑造了鲜活的“八仙”形象。

图为蓬莱阁建筑群。(烟台市蓬莱区委宣传部供图)

  蓬莱,既是理想之境,也是地名。据史料记载,在战国时期,人们想象在人间海上有仙岛,其中一座就是蓬莱。而蓬莱作为地名始于汉朝,汉武帝巡幸至此,寻访神山而不遇,便筑起一座小城,冠名“蓬莱”。

  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当地逐渐发展成山东半岛的重要进出港,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来自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的遣唐使节,就曾多次从登州(今蓬莱一带)港登陆。

  蓬莱阁所坐落的丹崖山,因山石呈红褐色,又绝壁高耸而得名。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登州知州朱处约见丹崖山极顶山高海阔,风景绝佳,便在此修建蓬莱阁。

  从建筑规模上看,蓬莱阁主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中规模较小的一座。历经宋、元、明、清等数代修葺,蓬莱阁建筑群才有了今日之规模。

  截至去年,当地已完成了对蓬莱阁主阁等建筑单体的彩绘工作,以及丹崖山岩体加固、小海南岸护坡护墙修缮、安防消防系统升级等工程,让文物资源永续利用。

图为蓬莱阁“八仙”表演。(烟台市文旅局供图)

  走进修缮一新的蓬莱阁主阁,窗格瓦楞光彩明艳,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八仙”在这里或坐,或立,或卧,或倾,开怀畅饮的形象跃然眼前。

  八仙飘带、八仙丝巾、蓬莱阁雪糕……景区里新颖精致的IP文创产品备受青睐。俄罗斯留学生提姆对记者称,蓬莱阁古建筑有浓浓的中国味,这里的文创产品是很好的礼品,能让家人朋友了解中国的“仙”文化。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在蓬莱阁景区的“苏公祠”内,来自海内外的苏轼粉丝争相诵读《海市诗》碑刻上的文字。

  苏轼曾短暂担任登州知州,其间他意外看到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奇景,并留下千古名篇。他还深入了解民情,向朝廷呈上《乞罢登州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

  在“水军状”中,苏轼请求“朝廷详酌,明降指挥,今后登州平海澄海四指挥兵士,并不得差往别处屯驻”,以确保登州一带安宁。

  400余年后,登州人戚继光完成了苏轼提出的海防设想。戚继光曾在山东备倭十余年,以蓬莱水城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海防建设,使登州成为当时东部沿海防线上最为牢固的防区。

2月14日,游客参观蓬莱阁景区内的戚继光纪念馆。 中新社记者 王娇妮 摄

  如今,蓬莱阁景区把原备倭都司府重新布展为戚继光纪念馆。馆内开发了巡阅海防、解围仙游、汤泉大阅等多媒体视觉秀,用现代声光电技术生动演绎历史,带游客穿越到鼓角齐鸣的古战场。

  当地还从各地征集与戚家军抗倭、拥军有关的地方名菜,开发“戚家宴”。其中,“登州明志菜”上就写有戚继光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正因为有了坚固的海防,矗立悬崖上的蓬莱阁,从明朝起得以保护流传。

  行走在蓬莱阁景区,游客还能体验到小场景演绎带来的惊喜。装扮成“八仙”的演员迎面走来,亮出宝器绝活;携带书童的“苏轼”拿出笔墨,邀请游人挥毫赋诗。

  蓬莱阁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该景区将开放后海,开发亲水游等项目,实现上山、下海、登阁、入市,以更加亲近的姿态迎接海内外游客。(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