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中国找我打球!”澳大利亚男孩与奥运冠军的乒乓之约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8月9日电(记者 程子倬 袁秀月)中国的顶尖大学是怎样的?祖(籍)国都有哪些民族?中国的乒乓球为什么这么厉害?
带着这样的问题,8月8日,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华裔青少年在京踏上第二天研学正式行程,逛清华大学校园享青春中国、访民族文化宫品多彩中国、在“鸟巢”“水立方”下观奥运中国。
2023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季研学营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指导,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中国华文教育网联合承办。
“游园清华”,种下梦想的种子
正值立秋,早晨的空气中依然“热度”不减。走进清华大学,学员们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雀跃,拿出手机不停地按下快拍键,百年校园里徜徉着青春的欢声笑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德胤一早做好了准备,他要在有限时间内将中国的建筑魅力展示给从世界各地远道而来的学员们。
尽管年龄不一,在罗教授的讲座上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更有学员积极与教授互动。来自阿根廷的黄家乐向教授提问,“具备什么能力才能学好建筑学?什么样的人适合学建筑?”
“建筑要学的东西比较多,是一个涉及文化、理工、人文艺术三大领域的学科。”罗教授以亲身经历举例回答他,勉励其要培养自身兴趣和全面素养。
讲座后,学员们开启了“游园模式”,在二校门、水木清华、荷塘月色等清华著名景点“打卡”,体验这座百年学府的深厚底蕴。
葡萄牙华裔张评逸一直在忙着拍摄校园里的建筑,他说,自己有一个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姐姐,很想把今天的所见所闻都讲给她听。虽然年纪尚小,张评逸说,以后也希望自己考一个好大学。
从赞比亚来的沈苇杭在参访后说,她很喜欢清华大学,这次就是来参观自己未来的大学。
跨越距离,结下真挚的友谊
下午,学员们来到民族文化宫,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观看各民族的珍贵文物和历史古籍。
“我的家乡在宁夏”、“我的家乡在河南”,来自巴基斯坦的华侨何佳伊、王迪娅是回族小朋友,不到10岁的她们尽管较少回国,还是能不加思索地说出自己的家乡。
巴基斯坦的领队吕珍霜,也是王迪娅的妈妈说,他们家是在中巴经济走廊开始建设的时候就去了伊斯兰堡,一直坚持让孩子了解祖国。
作为回族人,吕珍霜对民族话题特别感兴趣,她在展厅里发现了展出的伊斯兰教著作《天方典礼》和《清真指南》。她称,“中国每个民族提倡的都是真善美,每个民族应该团结和谐相处,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景。”
蒙古国的张雨玥、张雨琪姐妹在展览中注意到了蒙文和蒙古族的乐器,不过她们最喜欢的是彝族的龙头月琴,觉得很有民族特色。
作为华裔第四代,在短短几天北京行中,张雨玥、张雨琪已和两个中国的“小姐妹”宋德月、贾翘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白天,她们四人结伴探北京,晚上则聚在一起聊天吃夜宵。
这四朵“姐妹花”表示,行程结束后还会继续保持联系,她们相约以后在蒙古国吃烤羊。
“邂逅”奥运,世界冠军惊喜现身
8月8日正值北京奥运会开幕15周年,学员们来到了奥林匹克公园,在夜晚亮灯的“鸟巢”、“水立方”的见证下,实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连接。
参与此次研学活动交流的张嘉源2009年出生,他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当时的盛况。也许是当晚气氛到位,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他也在现场感受到了源自心底的震撼。
而乒乓球奥运冠军李晓霞的惊喜现身更是将气氛推至了极点。
“夺得奥运冠军什么感受?你怎么面对输?”“什么驱使你成为世界冠军?”“怎样才能把乒乓球打得越来越好?”“中国的乒乓球为什么这么厉害?”……
学员们簇拥着李晓霞,争相向偶像发问,仿佛那个夏夜因奥运带来的激情延绵至今。
面对天真热情的“小粉丝”,这位见惯了国际大场面的冠军也有点热泪盈眶,她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能够跟全世界这么多的青少年朋友在一起,感到非常开心。
“我希望能够把咱们中国的文化,包括体育的文化,带给这些华裔小朋友们。希望他们回去后,把我们中国的文化和体育精神也能带给当地的朋友。希望他们多多参与体育锻炼。”李晓霞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