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采风|感受澜湄流域上游河湖保护与治理成效

【编者按】以“同饮一江水”为主题的澜沧江流域中外媒体联合采风活动,邀请《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新华网、《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云南日报》,以及缅甸《金凤凰中文报》、越南《人民报》、柬埔寨《亚太时报》、泰国《泰国风》杂志、泰国《星暹日报》、印尼《国际日报》、越南通讯社等媒体的20余名记者,深入澜沧江沿线,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澜湄水资源合作。

【国际日报讯】10月25日,为期3天的澜湄水资源合作2023年中外媒体联合采风活动在云南大理启动。活动以“同饮一江水”为主题,邀请中外媒体深入澜沧江流域采访报道生态文明建设、水美乡村建设、河湖保护治理、梯级电站调蓄排沙及削峰补枯等经验成效。

活动由中国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指导,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云南省水利厅、大理州水务局、临沧市水务局协办。来自《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新华网、《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云南日报》,以及缅甸《金凤凰中文报》、越南《人民报》、柬埔寨《亚太时报》、泰国《泰国风》杂志、泰国《星暹日报》、印尼《国际日报》、越南通讯社等媒体的20余名记者参加活动。

中外媒体聚焦澜沧江流域为保护绿水青山作出的努力尝试和创新经验,通过反映当地的治水经验,为湄公河流域河湖生态治理、乡村振兴建设等问题提供不同角度的参考借鉴,分享中国治水经验和治水理念。

启动当天上午,采访团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参观了“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简称“洱海生态廊道”),详细了解洱海蓝藻水华防控、水生态修复过程,以及生态廊道建设发挥的显著作用。洱海生态廊道作为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一个成功范例,通过物理措施,隔离污染、连接村落,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改善洱海水质,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保护洱海的最后一道屏障。

据介绍,2016年,洱海源头的西湖、茈碧湖、海西海、东湖实施了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通过工程修复、退耕还湿等措施,新增湿地1266.7公顷,有效拦截了来自源头的污染。2018年底,大理白族自治州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全力推进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提升、过度开发建设治理,开启了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新征程。

其中,洱海生态廊道项目涵盖790多公顷的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和若干环境监测站点,涉及23个村1806户居民的生态搬迁、30公里污水管网的完善和5个带有湿地修复功能的科研实验基地,形成了环洱海的湖滨缓冲带、湖滨带、湿地等完整且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和自我循环可持续发展系统。(刘霄 蔡倩 曾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