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同饮一江水”为主题的澜沧江流域中外媒体联合采风活动,邀请《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新华网、《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云南日报》,以及缅甸《金凤凰中文报》、越南《人民报》、柬埔寨《亚太时报》、泰国《泰国风》杂志、泰国《星暹日报》、印尼《国际日报》、越南通讯社等媒体的20余名记者,深入澜沧江沿线,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澜湄水资源合作。
采访团来到美丽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长江委宣传出版中心曾庆州 摄
【国际日报讯】10月26日,“同饮一江水”澜湄水资源合作2023年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来到美丽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了第三站的活动。
采访团深入沧源佤族自治县,实地参观了勐省水厂、糯良乡班鸽村、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勐角乡翁丁村、勐董镇永和社区国门新村等地,与当地干部、居民交流座谈,详细了解澜沧江流域农村水利工程惠民举措、小流域水生态治理与保护、乡村振兴和水美乡村建设等经验成效,感受水美乡村建设的云南经验。
采访团走进沧源佤族自治县,聆听水美乡村建设的云南经验。长江委宣传出版中心曾庆州 摄
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中国最西南边陲,民族文化灿烂,自然生态宜居,沿边优势突出。该县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全县河流分属澜沧江水系和怒江水系,是“两洋分线、两江分岭”的分水岭,水资源极其丰富。据介绍,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指引下,沧源佤族自治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为根本遵循,以“恢复原有的河湖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流水生态环境,深入挖掘河库人文景观功能,着力打造水美富边的样板、水美稳边的示范、水美固边的屏障,唱响山青、水秀、景美、民富的水美乡村之歌”为治理目标,在河湖治理、兴边富民、安全饮水、法治水利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绘就了一幅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美乡村画卷。
沧源佤族自治县美丽乡村景色。本报记者章维佳 摄
沧源佤族自治县在保障城乡安全饮水方面取得的经验成效,让采访团成员印象深刻。在勐省水厂,采访团详细参观了解了沧源佤族自治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近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大力谋划建设城乡供水两个“三年行动”,让中缅同胞“同饮一山水”,深度增强了中缅友谊桥梁建设,让广大农村群众也喝上跟城市一样的自来水,解决城乡供水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夯实边境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沧源佤族自治县实施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7件,总投资14770.41万元;实施沿边幸福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12件,总投资6257.86万元;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总投资81424.44万元,加快构建城乡供水一体化“五同”格局,有效解决区域内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升区域内水资源配置和联合调度能力,确保城乡供水水源水量稳定、水质可靠。
沧源佤族自治县美丽乡村景色。本报记者章维佳 摄
其中,班老乡新寨及上下班老供水工程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回礼,仅用6个月时间便建成了全省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中第一个水厂、管网、水源试通水一体化的项目,有效解决了班老乡新寨及上下班老水源保证率较低、水源不稳定、水质合格率偏低、集中式供水规模较小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拓展了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的成果。
距今3500多年的沧源崖画诉说着佤族先民的历史,壮美的千米天然彩壁国画长廊令人目不暇接,连片的董棕林尽显侏罗纪时期植物风采……走进糯良乡班鸽自然村,采访团成员们感受到乡村风貌的巨变,过去居住在茅草房中的村民如今搬进了新房,依托崖画、天坑、国画长廊、司岗里溶洞等自然人文景观,当地正打造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据介绍,沧源佤族自治县把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水利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关键举措,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南滚河国家公园观象第一村。本报记者章维佳 摄
在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采访团了解到,该村位于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重要回信的“直达地”。该村森林覆盖率高、生态优良、风光秀丽,多年来生态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辖区内生活着亚洲象,被称之为南滚河观象第一村。据介绍,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缅边界中段,森林覆盖率达93.8%,属野生动物类型的中型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栖息地恢复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通过安装红外相机首现“三豹同框”画面,首次拍摄熊狸、中华斑羚等动物物种影像,首次发现有“蜘蛛巨人”之称的捕鸟蛛,连续4年监测到3头亚洲象幼象出生,过去的一年内发现紫斑蛛毛苣苔1种植物新种、八蕊单室茱萸、滇叶䗛和同叶䗛3种动植物物种的新分布等,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翁丁老寨佤族民居。本报记者章维佳 摄
走进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老寨,佤族干栏式建筑、寨门、佤王府、木鼓房、撒拉房、粮仓……处处展示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气息。翁丁原始群居村落位于勐角乡翁丁村,这里有优美的自然景观,也保留了最原始的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佤族的风土人情。采访团了解到,翁丁老寨自原址重建以来,立足民族文化优势,积极探索保护、传承、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全面开启文化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采访团参观勐董镇永和社区国门新村佤文化活动广场。本报记者章维佳 摄
站在勐董镇永和社区国门新村佤文化活动广场上,“身在幸福村,一寨观两国,遥望公明山”的标语十分引人注目。在宽敞的佤文化广场上,既可观赏美丽的国门新村佤族民居全景,又可远眺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勐冒县公明山异国风情,“开放前沿、秘境边关”的边关风情特色十分鲜明。据介绍,中缅两国的佤族同宗同源,语言相通,习俗相同,睦邻友好。永和社区国门新村按照展示“国门形象、边关风情、生态宜居、美丽家园”的理念,将上永和上寨自然村的60多户、200多佤族群众搬迁建设国门新村,并按照美丽乡村旅游的思路进行规划和建设。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村民们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固土守边的使命感、责任感不断增强。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是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瑰宝。沧源佤族自治县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此次采风活动由中国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指导,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云南省水利厅、大理市水务局、临沧市水务局、沧源佤族自治县水务局协办。(刘霄 蔡倩 曾庆州 方历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