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客家精神魂系河洛

一、中华文化传承概念

中华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上游。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文明已经遍及汉地十八省和边陲省份。曾经被华夏民族称之为“东夷、南蛮”之地,如今也是汉家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影响,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量流失,民族南移,中国经济中心和汉文明的火种也顺势南迁,南方地区保留了大量古代文化遗产。闽南语、粤语、客家语等则与北方“正音”相似,南方保留的传统习俗、民间信仰和戏曲等与古代社会保持很强的关联性,南方大量的宗祠和祭祖仪式,也都说明南方保留着最多的华夏文明精神内核。回顾五千年中华文明,其为何传承如此久远,即使历经战乱,人口一度降低到500万,可是一旦稍将休养生息,就依然生机勃勃——庞大的人口数量,最终使得汉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最灿烂的文明之一。

二、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洛地区指洛水流域、黄河中游地区,河洛文化即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河洛地区处于中原之腹心,因此说,河洛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对中华文明摇篮地中原大区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发端、统帅和辐射意义。可见,河洛文化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从河洛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地位去认识,至少到北宋灭亡之前,中原文化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在各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扬弃,但毋庸置疑的是,以河洛文化为主流的各阶段中原文化,都处在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传说的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在这个地区活动。远古发掘由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夏、商、周遗存,可谓星罗棋布。《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很多篇章就产生于河洛地区。秦统一后,尽管各区域文化的差异有所减弱,但中原地区的文化是延续不断、前后相接的,而且表现出更加强化、扩大和丰富的特征。儒学独尊后的汉代、政权更迭的魏晋南北朝之世、繁荣发展的唐宋时期等,无论文学、史学、宗教、科技、艺术等领域,加之后世地上地下的众多遗迹遗存,都无不彰显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光辉和活力。不同时期文化发展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一面,正说明中原文化发展经历了不断更新的过程,既把本身文化传播、渗透出去,又吸纳、凝聚周围文化,从而使得中原文化能够长期保持其领先地位。北宋灭亡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中原文化的繁荣程度和影响力随之减衰。

可见,从远古到北宋,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主流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一个连绵不断的序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另一方面,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因此,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原外流人口群体中也具有根深蒂固的意识和极强的传承性,并使得河洛文化传统在移民聚居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客家文化是河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事实上,河洛文化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客家文化。以河图洛书传说为早期主要标志的河洛文化,是产生于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区域文化。而具有移民特征的客家文化,是具有浓郁中原文化底蕴并恒久保持至今的一种族群文化。这两种文化,从核心内涵上去认识,前者有其远古性,后者有其近一千年的后时代性,但二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同时,这两种文化又与中原区域文明的发展直接相关,并具有深层的渊源联系。

而客家文化之所以作为典型不同于其他民系,正是因为这一族群因八王之乱南迁后虽经历千年沧桑,却仍能始终顽强保持其移民群体的传统和文化个性,而不被其他族群同化。这种传统和个性,正折射出其中原南迁先民的传统和个性,包括品德、理念、语言、风俗及精神文化等方面。

四、客家文化的主要内涵

永远“在路上”的客家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自北宋后,客家人迁徙不仅仅局限于从中原走向南方,更显示出一种向外探索的趋势。

为寻求发展,客家人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开始漂洋过海,去到东南亚各地,这一现象在明清时期较为明显。《明史·吕宋传》就有相关记载道,吕宋(菲律宾)十分富饶,吸引了当时的许多闽人到此经商定居。在迁徙的历史中成长起来的客家人,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依靠自立自强的精神,开拓进取的态度,在异地他乡扎根壮大,离开故土的客家人在心灵上也更加团结。

如今,客家人的身影在海内外诸地都可见到,漂泊各地的他们对于故土,对于寻根或许也有着别样的情感。客家的方言牵连的千千万万客家人的心,无论身处何地,当一口熟悉的方言想起,总会让客家人倍感亲切,语言承载着最古老、最深沉的记忆。而客家方言也因其独特性,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人的宗族情怀也十分浓烈,依靠着修建祠堂、族谱的方式来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同样也以此把自己的“根源”用文字、建筑等有形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无论走得多远,都可以看到自己从何而来。而一直“在路上”的客家人,还把客家文化传播到了海外各地,比如清代的民间宗教真空教,就被客家人带到了东南亚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其他诸如婚俗、传统节日等等也在东南亚落地生根,成为海外华人的精神寄托。

五、客家精神的形成

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的最深层,是客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客家先民在异常艰苦的迁徙岁月中,传承形成独特的精神内涵。学术界通常把客家精神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报本思源、爱国爱乡精神,二是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三是勤劳耐苦精神,四是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五是和衷共济、海纳百川的团结互助精神,六是崇文重教精神。”

客家人是一个走在路上的族群 ,他们迫于战争而远离故土,背上行囊,扶老携幼走上漂泊迁移的艰辛历程。在迁移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艰难险阻,坎坷波折,正是这一路上所遭受的挫折让客家人成为团结齐心,开拓进取,崇文重教,爱国爱家,顽强不屈的一代人。客家人不安于现状,自十八世纪开始以来,大量客家人移居海外,分布在世界各地,这其中有不少的商业和政界巨子。体现了客家人开拓进取,不安现状的精神。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对客家人的“精神”“个性”进行简要阐述,以试证客家与中国革命及经济建设之关系。

(一)硬颈精神

硬颈精神就是指客家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随着岁月的前移,在客家地区,“硬颈”一度理解为“脖子硬硬、不会转弯”的负面字眼。于是包括台湾在内的一些客家学者千方百计搜罗一些新词汇,试图用“硬程”、“硬耿”来代表客家精神。“硬颈”含有执着、不怕死的意味,当然这种不怕死,不是贪财好色式的不怕死,也不是权迷心窍式的不怕死,而是对民族气节的认同和坚守,客家人将它延续到近现代的中国革命史上。

如:伟大国父孙中山,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客家人。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时政,被置之不理。同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接连失败,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愈发坚定了救国的信念。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次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因事泄而失败,被迫逃亡海外。清政府将他作为重要国事犯到处悬重赏通缉。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起义有1907年5月的黄冈起义、6月的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0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2月的钦州起义、4月的河口起义,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以及1911年4月27日(阴历3月29日)的黄花冈起义,加上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却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之后,在孙中山的策划、领导下,同盟会在国内开展了此起彼伏的各种起义、运动。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成为众望所归的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而追随孙中山的政治精英,客家人占据了将近一半,包括廖仲恺、胡汉民、邹鲁、姚雨平、邓铿、邓演达、李济深、蔡廷错、张发奎、叶挺等。

(二)吃苦耐劳

“吃苦耐劳”,是以我为主的主动行为,而且具有推陈出新,做一番过去没有做过的事业的蕴涵。它充分体现了南迁客家先民和千百年来子孙后代的创业精神,是客家人能在不同条件、不同历史时期立足、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客家先民在扎根山区、艰苦创业中,历尽千辛万苦和艰难险阻,锻炼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世代相传。客家人安土重迁是农耕文明的传统,但是客家先民或迫于战乱,或苦于天灾,或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安居的中原故土。为寻找理想的栖息之所,他们没有停下脚步,不断迁徙。经过岁月的磨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成为客家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今天客家人能广泛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中,又一批客家精英勇闯特区或战商海,拓展国际市场,成为新一代优秀的企业家。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胡润百富榜》上的亿万富豪企业家的数据显示,今年共有1305位个人财富5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家上榜,比去年减少11%(160人)。其中客家人有49人,占世界富豪榜人数的3.75%(其中梅州21人、龙岩8人、韶关4人、河源2人、赣州2人、台湾4人、陆河2人、惠州1人、揭西2人、东莞1人、茂名1人、云浮1人)。代表人物:

如:宁德时代曾毓群,作为客家人的代表人物,已在洛阳建设投资中州时代新能源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80亿元,年产新能源电池120GWh,计划分两期建设,每期建设规模60GWh,首期项目投资140亿元,三年内建成投产,整体项目五年内建成。项目预计全部达产后年产值1072亿元、年税收67.4亿元,并将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年产值近2000亿元。曾毓群是2023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上榜人物。

字节跳动创始人、字节跳动原CEO–张一鸣,1983年出生,客家人。个人资产2450亿元,系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该公司推出了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产品。2022年11月10日,《福布斯》发布2022中国内地富豪榜,张一鸣排名第2位。2022年11月10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2胡润U40青年企业家榜》,张一鸣以2450亿元财富蝉联首富。2023年,位列2023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榜单第2位。2023年3月23日,位列《2023家大业大酒·胡润全球富豪榜》第34位。5月16日,2023新财富500富人榜单发布,张一鸣排名第2位。

美团点评王兴,福建龙岩,客家人。2010年,创办团购网站美团网,2023年个人资产1150亿元。2021年5月12日,在龙岩一中创办118周年之际,该校校友王兴及家人捐赠母校5000万元,设立龙岩一中王兴教育基金。7.20水灾,他为郑州捐赠现金一亿元,客家人合计捐赠5亿多元。

洛阳紫金银辉黄金冶炼有限公司,由龙岩客家人紫金集团陈景河投资的国内单体矿山保有可利用储量最大、采选规模最大、黄金产量最大、矿石入选品位最低、单位矿石处理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黄金矿山。

(三)勇于开拓

“勇于开拓”,也是坚韧不拔的拓荒者精神,在特定的历史和地域条件下,披荆斩棘,勤耕苦种,创立家园,最终成就大业。它体现了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及客家人事业兴旺的成因。客家民系历千百年的奋斗,五次大迁徙,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18世纪末又远渡南洋、美洲劳工,尔后辐射到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繁衍了一亿多客家人及其后裔。而播迁到世界各地的客家名人也是分外璀璨:丘逢甲、李光耀、李显龙、他信、英拉;胡文虎、胡子春、胡泰兴、罗芳伯、张弼士、李嘉诚……

海外客家人多半是“扎条裤带出远门”,飘洋过海创业。马来西亚著名侨领叶亚莱是创办吉隆坡的开埠元勋。该国梅州大埔籍华侨肖畹香先生,10多岁还在梅州大埔山区放牛,尔后“一条裤带”闯南洋,白手起家,成为当地巨富。早在明代,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漳平的客家后裔、伟大航海家王景弘与郑和同为正使七下西洋,访遍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创海上丝绸之路,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对客家人来说,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图谋发展是一个很熟悉和平常的事。客家人俗称“下南洋”,也叫“过蕃”。从海外归来的华侨则称“蕃客”。“下南洋”与北方汉人“闯关东”“走西口”一样,带着深深的时代辛酸,谋图生存,背井离乡。从明末清初起,许多客家人沿着汀江、梅江、韩江,先到大埔松口,再搭乘电轮至汕头,然后转乘大轮船到南洋各国。松口因此成了客家人下南洋挥泪相别的第一站。清乾隆年间,永定人胡泰兴赴马来西亚种植胡椒,拥有大量胡椒种植园,后来又开设大商行,逐渐扩大经营,成为槟榔屿第一位著名的华侨实业家。后人为纪念他开发槟城的功绩,把槟城闹市区一条繁华的马路命名为“泰兴路”。1858年,广东大埔县人张弼士只身奔赴印尼雅加达做苦工起家,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经营的行业几乎涉及矿产、银行、房地产、航运、药业等,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王国,成为当时华人世界无可匹敌的富翁。还有罗芳伯、叶亚莱、胡文虎、胡子春等都是客家人“下南洋”的杰出代表。而清初到台湾开垦的客家垦首黄南球、范姜殿高等开发台湾的故事,既是客家人勇于开拓的见证,更是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的历史见证。

(四)民族意识

“爱国爱乡”,每遭国难当头,客家人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一批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而在个人事业有成后,又心系故土,主动自觉地回报桑梓。它是客家人不忘本的道德体现,对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除了受传统中华文化的教育影响,由于客家人在千年的迁徙流浪和求生存、图发展的苦难历程中,更加体会到国家强大、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因此造就了客家人“爱国爱乡”的深厚感情。“客家人深知国家富强才有幸福,国受侵略将民不聊生。因此每当国家、民族陷于危难之际,客家人总是挺身而出,英勇地爱国卫国反侵略。”客家民系形成以来,在国家面临重要问题的时刻,客家人在保家卫国、爱国爱乡方面都有突出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客家人文天祥的这千古名句为国人所尊崇,一致认为是保家卫国精神的杰出体现。翻开数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许多革命运动和客家人密切相关。客家人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革命,震撼了清廷的统治根基。太平天国运动的主体,尤其是领导人,几乎都是客家人: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石达开、洪仁轩、李秀成、陈玉成……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从1851年起共坚持了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由于农民运动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客家人的崛起与抗争,无疑向全世界画出一个“巨大的惊叹号”。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现代中国革命史中,“红色”客家精英更是灿若星辰:朱德、叶剑英、叶挺、陈丕显、郭沫若、张鼎丞、项南、杨成武、刘亚楼、萧华、陈奇涵、赖传珠、刘忠、罗舜初、袁子钦、傅连暲、张南生……据统计,1955-1965年授衔的解放军将军中,客家人少将以上有203人,其中元帅2名,上将5名,中将13名。保家卫国、爱国爱乡既是客家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红色传统的重要体现。

在土地革命中,客家人的保家卫国、爱国爱乡表现更是十分突出。中央红军的大部分战士是客家人,他们为北上抗日,克服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奋勇向前。红军战士是保家卫国、爱国爱乡的当代典范。历代客家人为国家的安定、人民的生活安康而奋斗,就是他们“保家卫国、爱国爱乡”的精神及价值的体现。

(五)溯本思源

许多海外客家人虽身在异邦,但始终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时刻想念“中原”和出生地“汉魏故城”,常讲“阿姆话”,教导子女溯本思源、寻根问祖,兜好香火,永远不忘祖籍国与列祖列宗。抗战时不少爱国华侨捐巨款支持抗日斗争,“四化”建设中,又投资国内办实业,热心乡梓,乐善好施,捐建桥梁、医院、学校,善举多多。爱国华侨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客家人;爱国华侨领袖、社会活动家、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1891年随父下南洋谋生,后自主创业,财富称霸东南亚。抗日战争爆发后,陆续向祖国捐款约15亿元。捐建厦门大学、厦门第一条海上大桥。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六)克勤克俭

客家地区多半是文化之乡,名人辈出,这与客家人崇尚文化、重教兴学有关。不少客家父母再穷也要克勤克俭挑担缴子女读书。男人出门闯天下,有的报考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保定军校成为一代将军和高官(如叶挺、罗卓英、吴奇伟等),有的发奋读书,攀登科学成为优秀科技人才和精英(如当代文豪郭沫若、桥梁专家李国豪、数学奇才丘成桐等)。

(七)精诚团结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支系,在长期辗转、艰苦开拓的过程中,互助互爱形成了精诚团结的优良传统。世界各地都有客家公会、客家同乡会、崇正会。近20多年来,五洲四海客家乡贤,携手举办了32次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同根、同源、同心、同德,敦亲睦族,全球客家大团聚、大联谊,增进了亲情、乡谊,促进了客属团结,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沟通了海内外信息和交流,促进了经济繁荣。客家人尊老爱幼、孝顺父母,众口皆碑,不少传为佳话。

(八)崇文重教

“崇文重教”,是指客家人不忘中原文化,坚持耕读传家,勤为本、孝为先、俭为德;鼓励读书识字,兴私塾、办学堂、尊师道。它是客家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客家群体素质优良的基石。客家人是中国最重视子女品德和文化教育的汉族民系之一,客家人的聚集地之一梅州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之初,由周恩来同志领导的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在调查全国各地百姓的识字率,惊奇的发现:梅州地区的梅州客家人中居然找不到不识字的人,哪怕是种地的农民和妇女,因为在当时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依然比较强的社会里,女子一般不能像男子一样公平的接收到教育,但是客家地区则不同,客家人虽然在当时也有重男轻女的意识,但是出于对子女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几乎所有客家女孩在当时也跟男孩一样读书识字,接受过较高水平的文化教育,这在当时的中国实属一种较为罕见的现象。因为当时新中国农民识字率并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如:福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他13岁就辍学在家放牛,他靠白手起家,如今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著名企业家。一路品尝着生活的艰辛成长起来的他,如今却成了捐资过百亿的一位著名的慈善家。曹德旺称:“因为我没有上过大学,很仰慕大学。最早我们只是向大学捐赠。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很多大学都接受过他的捐赠。他们也都很鼓励我办大学,现在我准备专心做福耀科技大学。”现在,曹德旺的新目标就是办一所新型的应用研究型的理工科大学,来服务于国家的制造业。目前,曹德旺对该项目的投入已经高达100亿元,2022年6月到现在34栋大楼已经完成了32栋。剩下两栋在2023年4月15号前封顶。

六、发扬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客家精神内含的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内聚凝合的情感心理,深深地融入客家子民的血液,成为民族归属、民族认同、民族团结的精神基础。
纵观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河洛文化、客家文化无论就其性质和地位,还是其传播的路径与影响力,对于中华民族认同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国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绝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只有通过深入发掘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深邃精神,才能适时开拓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只有通过敢于面对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新问题,并给以新的诠释,才能使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真精神得以发扬和更新,才能为中华民族文化增加新质,使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社会。

 

来源:客家之源(文图/陈朝福、张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