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开元寺:缘起“桑开白莲”

【国际日报讯】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海洋经贸传统悠久,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福建不断加强对海上丝路文化、文物的传承与保护,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商贸交流与文化旅游日益热络,古老的海上丝路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上一集 下一集
正在播放

5月13日,“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2024海外华文媒体福建采访行走进泉州,踏访海丝名城,感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独特魅力。

泉州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更是一座文化瑰宝的聚集地。南音、闽剧、木偶戏等传统艺术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展,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气息。而泉州的海洋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数不尽的商船曾经往来于这片海域。泉州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城市,吸收了大量来自西方的文化元素,同时也向西方传递了丰富的东方文化。

1716202948593.jpg

走进泉州开元寺

开元寺有着众多传说,建寺之初,黄守恭因“桑开莲花”而献地建寺。如今,1300多年过去,这棵古桑树仍在,在1925年一次雷雨中,它被雷电一劈为三,折断的枝干并没枯死,而是落地生根又枝繁叶茂。甚至时至今日,它还能开花,真令人啧啧称奇。

在大殿旁,开元寺堂主释德远大师介绍说,开元寺是宋元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里面有多处印度教的遗迹。德远大师引导我们观察大殿月台的须弥座,果然特别。它的束腰处有73块狮子与人面狮身石刻,风格与印度教寺院里的人面狮身石刻非常相似。释德远介绍,这个须弥座是明代重修开元寺时从元末废弃坍塌的印度教寺移用至此。这说明,13世纪时泉州兴建过印度教寺院,而印度教在中国其他地区基本没有留下遗迹。另外,17世纪大殿重修时,在这座中国的佛教寺院,居然使用了印度教主题的建筑构件,这也是非常罕见的文化现象。

1716202970560.jpg

大殿后面有两根石柱,也使用了印度教寺庙的遗物。石柱柱身上的24幅圆浮雕介绍,其中9幅雕刻有湿婆立像、毗湿奴骑坐金翅鸟等印度教的古代神话故事,其他雕刻的是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及花草图案。此外,石柱的柱头形制以及石刻图案的表现手法,都体现出了对印度原型的改造,有力证明了外来文化与泉州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泉州多元文化共存、包容的特点在开元寺再一次得到印证,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谐共处、包容融合,汇聚成一股不可替代的文化力量。

1716203029964.jpg

在那株1300多年古桑树旁,释德远大师显得特别兴奋。他介绍说,这株千年古桑从来没有结过桑椹,今年居然结果了,这让大家都感觉无比欣喜,觉得这是祥瑞之兆。

于是开元寺拍了桑椹照片,还在树旁做了详细的文字介绍:“泉州大开元寺千年古桑生于唐垂拱之年,因“桑开白莲”应瑞之约,遂有“桑莲法界”。癸卯小寒前后,千年老桑竟生果实数枚,人皆赞以称奇。冬月廿六勤佛日,桑果渐熟,围观者众,常住慈悲,造影祈愿,福德具臻,共沾法喜。”

1716203012246.jpg

桑树旁还有一块石柱,记录着这株古桑树的历史。这株古桑,有一段可以开出莲花的传说。据说开元寺的前身,是大财主黄守恭的一个大桑园。传说有一天,一个和尚要这块桑地建佛寺,财主不便拒绝,故意出个难题:须待桑树3天内开出白莲花,方肯施舍。过了3天,园内桑树果然开了白莲花,财主无奈只得献地建寺。这就是今天的开元寺,原名“莲花寺”。1925年一次雷雨中,千年古桑被雷电劈中,一分为三,折断的枝干并没枯死,而是落地生根,如同三瓣莲花盛开,如今古桑已是开元寺的镇寺之宝。

1716202995062.jpg

开元寺是弘一法师曾经的住锡。整个寺内古树遍地,几百年的榕树、龙眼树、菩提树随处可见。想当初,弘一法师选择开元寺作为他人生最终的停留地,是不是也与这些古树有关呢?现在已经不得而知。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无数的人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都是这种心态吧。“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大师这句最后的偈语留给后人无限的想象,用来形容寺内的古树也很妥切。人生,正如弘一法师最后的遗笔——永远的“悲欣交集”。

“开元寺所代表的寺院经济及高规制的建筑、多元文化遗迹充分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的特征。”释德远说。

泉州,是一个融合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城市。在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有故事,每一段历史都在默默地诉说着泉州独特的魅力。

泉州是你一生一定要来的一个城市。

泉州是你来过,还想再来的城市。

只要你热爱生活,就一定会爱上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