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苗寨:西江千户,素有“苗都”和“天下西江”美誉,誉为“中国苗族文化艺术天然博物馆”

 

 [国际日报讯]  日前,“追梦中华·多彩黔行”2024海外华文媒体贵州采访行成员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印尼、澳大利亚等国家11个国家和地区的19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士探访世界最大苗寨–西江千户苗寨。首先走进中国苗族文化艺术天然博物馆,探究世界第一大苗族村寨的前世今生。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距雷山县城高速10公里,距黔东南州首府凯里高速10公里。西江是苗语“dlibjiangl”的音译,现有1432户6000多人,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5%,故有“千户苗寨”之称,是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是世界第一大苗族村寨。

雷公坪发现的天书,此天书原在雷公坪大台垒的前面,,立有一块青石碑,高2米,宽1.5米厚0.2米。大致是有28个大字组成。碑面阴刻碑文,笔力雄健,撇捺分明,笔力或多或少,其形状如汉字,但阅之不识。有人说是苗文有人说是汉文,众说纷纭,然而至今却无人解读,于是称其为“雷公坪天书”。遗存于雷山县雷公坪的碑刻文字,该碑刻在上世纪70年代被打破。天书碑最后一块残片发现于2000年,这些残片现分别藏于贵州省博物馆、雷山县西江苗族博物馆中,是镇馆之宝。

鸣锣喊寨,是西江千户苗寨自理时期的管理办法之一,一直沿用至今,主要用于防火安全提醒及宣传。喊寨一天分三次,第一次是早上九点,巡寨鸣锣提醒村民把自家的灶火灭净;第二次是中午十二点,巡寨鸣锣提醒村民们注意自家做饭火源,谨慎火种;第三次是晚上十点左右,巡寨鸣锣提醒村民睡前要把一切火源灭掉,才能放心入睡,确保村寨防火安全。

苗族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于上古神话时代,西汉时期就见诸于史籍。它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医药的一枝奇葩。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杭州举办的“第三届全球化论坛一世界文化多样”大会上,授予苗族医药“2005年促进可持续发展最佳文化实践奖”,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苗族医学”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医药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使用药用生物资源、矿物资源方面积累和创造的、依靠口传的方式传承的民间医药知识。这些民间医药知识是零散的,包括苗族原始宗教范畴的超自然的一面,也包括民众经验的、世代相传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面,是苗族所使用的自然与超自然的、经验的、不成文的、当地孕育出来的医疗观点和行为。它当地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苗族用于对付疾病的方法,是当地社会的文化产物。

由水寨、平寨、乌嘎、东引、也蒿、也通、羊排、也东等8个自然村寨组成,寨内寨寨相连、户户紧靠。

木质吊脚楼群依山而建,层层相叠,气势宏大,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浓郁,苗族文化多彩纷呈。是世界最大的并最具有观赏价值的苗寨,素有“苗都”和“天下西江”之美誉,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艺术天然博物馆”,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建筑群是中国干栏民居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古朴别致,纹理细密。西江的古歌、飞歌、情歌、酒礼歌、木鼓舞、铜鼓舞和芦笙舞构成西江歌舞的海洋。

苗族主要以大米为主食,一日三餐,菜肴以酸、辣为主,尤喜酸辣,有“无酸辣不成菜”之说,且逢节庆、来客每户餐桌上自酿的米酒是不能缺少的,有“无酒不成敬意”之说。

苗族,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一个节日众多的民族。歌舞是他们对日常生产生活的态度和自然的诠释,节日是他们对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祈福。“歌的海洋,舞的故乡”“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对苗族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