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记忆 . 世界记忆 】
一二一三,山河同悲
八十四载,青史昭彰
五湖四海的华侨华人缅怀历史,共寄哀思。
日月逾迈,历史永存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天南海北的中华儿女汇和平之声,聚和平之力。
南京市侨联、江苏新闻广播、金陵之声广播电台、印尼《国际日报》、淮安市侨联联合出品 “南京记忆·世界记忆”海外侨团同步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系列专题。
南京记忆,为了和平永驻人间!
长达六周的血腥屠杀,是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南京大屠杀,不仅给中华民族划下疼痛的疮疤,也给世界留下伤痕,这痕迹不可消除,不能遮盖,唯有正视。
2013年,加拿大魁北克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蒙特利尔道森学院国际部中国项目主任荣萌和魁北克孔子学院所在的加拿大道森学院几位同事一起来到了南京。除了游览参观古都众多的名胜古迹以外,一行人专门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入纪念馆,入眼的众多雕塑,震撼了在场所有人。
过了两年,荣萌和外国同事再次来到南京,同行的还有加拿大道森学院的校长RichardFilon (中文名字李飞龙)和他13岁的儿子。通常在中国的旅行,大家都听荣萌的,可这次李飞龙却坚持要先去参观纪念馆。
李飞龙先生对于第一天的安排进行了修改,把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到日程,并严肃地对他儿子说,你必须去看这个纪念馆。刚落地中国,来到南京,作为父亲的这个校长说,必须先去纪念馆,这是了解南京的一个好机会,更是了解中国的好机会。
荣萌:中华大地之外,有多少人了解中国的苦难历史?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加拿大鲜有人知,因为没有人会主动提及,而这样惨无人道的事件也因此湮没在时间长河中。李飞龙校长的坚持,让荣萌猛地意识到了一些过去未曾考虑的事情,中华大地之外,有多少人了解南京大屠杀,了解中国?
的确,因为语言与地域的隔阂因素,让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传播受到局限。如果说一部《辛德勒的名单》让更多人知道了辛德勒,那么《拉贝日记》则让德国人拉贝进入民众的视野。1997年,《拉贝日记》出版,这部被长期尘封且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资料的首次出版面世,后被译为中、英、日、德四种语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约翰·拉贝是一位德国商人,在中国工作了30年。在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前后的日子里,出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在此期间,他以其独特的身份、西方人的视角,在呼啸的枪炮声中、在尸骨遍地的金陵古城,用充满激情而又冷峻的笔触逐日记载了这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
作为一名海外文化传媒交流的工作者,德中旅游文化传媒交流协会的名誉会长吴志芬常常会谈起这本书,日记里那些凄惨的民众,绝望的经历,让她难以释怀。
《拉贝日记》里所记录的数据和城市状态,每每读来,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同胞们的凄惨、绝望、孤寂、无助,仿如电影画面一样,浮现在我的眼前,心都会隐隐作痛。古人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南京大屠杀惨案,我们不能够忘记。
吴志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南京拉贝故居
距离那个至暗时刻的发生,已经过去了84年,但历史真相不会被时间掩盖,而人们对和平的信念与坚守,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不论年龄高低,不管身处世界何处,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去憎恨,去抱怨,更不是报复,而是为了呼吁和平。
2018年9月7号,加中非物质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麻维健作为加拿大爱城南京联谊会的常务副会长,邀请了近80位南京老乡来到埃德蒙顿古堡公园,叙乡情听乡音。时任埃德蒙顿常务副市长的尼科尔代表曼戴尔市长和12位市议员专程出席了活动。在与尼科尔市长的交流中,麻维健得知他在担任市长前掌管家族企业时,曾多次到访中国,但还未到过南京。
他是从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历史事件中,知道中国有个古城叫南京,南京人真的不容易!2001年9月7号,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02年起,国际和平日为9月21号。我说这个纪念日是我们中国一个叫钟文芳的先生在1997年向联大提议设立,主张“息战周内一切战乱国家和地区都应无条件息战”,“以给战乱地区以停战思考,提供缓和矛盾的契机,有效地推动世界和平”。
尼科尔市长说,谢谢你给我补上了一堂历史课。南京是古都,埃德蒙顿有古堡,两地有很多的文化可以交流。希望你们的南京朋友在加拿大能多做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加中友谊。
麻维健:我的根永远在中国
这是麻维健旅居海外十多年,第一次由海外友人主动说到,南京这段令人“心酸难咽的历史”。因为尼科尔市长的提议,麻维健将社团改名为加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协会。麻维健说,愿终身做一个和平使者,向更多的加国友人介绍南京的历史和现在,介绍和谐发展的中国,介绍更多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负众望,负史前行,一个又一个海外华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虽处五湖四海,却都在各自努力着揭露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担负起炎黄子孙的责任与道义,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传播,让这血色记忆成为世界记忆,呼吁人们正视历史,珍爱和平,不曾停歇。